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作者认为,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日本文学已经产生了多种文学思潮,如"真实"、"物哀"等文学思潮。本文则认为,"真实"、"物哀"并非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日本古代文学的前期,亦无所谓文学思潮。《思潮史》所称,日本古代文学中第一阶段的文学思潮——"物哀文学思潮"之观点,并非准确与客观,亦难以令人信服。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邵永华  邵苏南 《科教文汇》2007,(11Z):180-181
《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作者认为,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日本文学已经产生了多种文学思潮,如“真实”、“物哀”等文学思潮。本文则认为,“真实”、“物哀”并非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日本古代文学的前期,亦无所谓文学思潮。《思潮史》所称,日本古代文学中第一阶段的文学思潮—“物哀文学思潮”之观点,并非准确与客观,亦难以令人信服。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高圆圆 《百科知识》2021,(21):27-29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虽然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的日本长崎,但小说并未花过多笔墨描述历史事实,而是通过主人公悦子矛盾且断断续续的记忆向读者展示了二战后长崎人民的生活与心绪.无论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还是小说主题,都充满了"物之哀";正如知"物之哀"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小说给读者平静且模糊之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直接描述人物坎坷崎岖的命运,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字里行间却充满着悲伤凄婉之美.  相似文献   

4.
正"盘古"是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神话叙述中该人物行为的背后也集中体现着诸多极具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元素和价值元素。本文一方面以文本分析和国际神话类型学中的"母题"分析为方法指导,以《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中盘古神话的文本记载为基础进行研究,以期找出盘古神话同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本中潜藏的文化元素窥探盘古神话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日本著名的物语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挖掘其中具有日本民族代表性的"物哀"审美心理并将之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各自的  相似文献   

5.
“曾经爱过你的爱,曾经苦过你的苦.曾经快乐着你的快乐,曾经痛着你的痛……”当你听了这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牵手》,在被歌中所表现如泣如诉、亦哀亦怨的情感深深打动的同时.可能根本就不会想到歌词所表达的现象也是真实的、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她尝试用"声音"来叙述记忆,"声音"之间的对话特征与记忆的特征有着相通之处,于是,在文本中"声音"成为记忆的外化,"声音"叙述了记忆中主观理解与感觉到的真实世界,本文认为杜拉斯也正是借这样一种主观的记忆真实达到对传统殖民话语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国家教委批准陕西师大中文系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高校中获此殊荣的中文系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八所院校的中文系.陕西师大中文系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文秘教育和新闻学四个专业.该系现有正副教授45人,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古代文学以全国知名的霍松林教授为首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师大中文系出版有《写作导报》、《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等报刊.该系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七言律诗《黄鹤楼》中抒发的思乡情感是中国文学反复咏诵的主题之一。本文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芳草萋萋鹦鹉洲"中"萋萋"二字的凄凉感受入手,对该词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理解了诗人在"萋萋"二字中蕴含的以荣景衬哀情的用意,追溯了"萋萋"一词以荣景写哀情的文化习惯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9.
正"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因其规则简单明了,在近代风靡世界。关于它的确切诞生时间目前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石头剪子布"成型于日本,并由日本传播到其他国家。然而,日本的"石头剪子布"也并非纯粹地起源于本土,而是由中国的猜拳游戏改良而来。猜拳在中国古代又有"招手令""手势令""豁指头"等名称。中国史籍中关于猜拳最早的记载出自《五代史·史宏肇传》:"会饮三司使王章第,酒酣,为  相似文献   

10.
俞文超 《科教文汇》2013,(14):143-143,146
一谈到岩井俊二的电影,更多人想到的是满天飞舞的樱花和缓缓淌来的抒情钢琴,谈论更多的是他纯美惆怅的故事情节和作为观众能体会到的岩井俊二的细腻情感,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日本的物哀审美意识与岩井俊二电影的关系。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物哀这一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在其电影中的很多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叶慈 《科学生活》2009,(5):68-69
樱花是热烈、纯洁、高尚的象征。有人说,樱花虽然开得短暂,但它倾尽了全部美丽,就像一种人生态度。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樱花的描述比比皆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咏樱之作。日本古代文学经典《古今集·春歌》中咏樱的诗词就有70首,占了文集的绝大部分。江户时代著名诗人松尾芭蕉的不少俳句也都是以咏樱为题的。在日本的古语中,"樱时"被用来形容春天。赏樱本身就是对春天的赞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是对顾昕《中国启蒙的历史图景》一书的评价。文章认为 ,该书对大陆学术界“五四话语”的描述和分析 ,有相当深刻的见解 ,对大陆学术思潮背后的思想预设也有很具说服力的分析。但由于作者过于生硬地区分了学术与意识形态 ,因而在对“五四话语”的评估上 ,亦存在一定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荀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科学救国"思潮成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科学时报》是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阵地,对中国近代的科技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科学时报》在传播和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救国观念。《科学时报》的内容选择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注重传播的时效性、实用性和权威性。通过开设多类专栏、采用图片、积极与读者互动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增强刊物的传播效果。《科学时报》的科学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并对当时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郑玉莲 《内江科技》2007,28(12):88-8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读了《坚持基本路线必须澄清错误思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与杨承训对话》的文章后,笔者对中国的改革之路,对改革中存在的错误思潮、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保障改革的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国之路等问题,在本文中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6.
何春燕 《科教文汇》2009,(13):219-220
本文主要从内向外的视角来分析《离骚》,认为《离骚》是屈原趋向内心的真实世界。而其叙事论述场面虽看似恢宏壮观、实则较为狭小局限,这与屈原自身的性格局限相关。《离骚》是一个水晶球一般的世界,虚幻、真实,但又局限、束缚,因而更有悲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袁盛财 《科教文汇》2011,(17):72-72
论文探讨了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美学意蕴,认为其美学意蕴表现为从悲哀中体现出壮美"物哀"之美以及浓厚的虚无意识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中源"说是清代学术史上重要的思潮之一,贯穿清朝始末,尤其在甲午后泛滥,达到高潮,出现了《格致古微》和《格物中法》等集大成之作。本文则是通过深入分析这两大部书之一《格致古微》成书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论证方式等方面,最终展现甲午后"西学中源"说论证方向和论证方法上的特点,并揭示清代学术史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科文摘     
孺子牛的来历《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孺子",乃是春秋时齐景公幼子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一个女人》被认为是近代文学纪念碑式的名作。女主人公叶子的悲剧命运与几位男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粗犷阳刚却自私冷酷的情人仓地和宽容仁慈却虚伪自私的未婚夫木村一步步将她引到了万劫不复的凄惨境地之中。马丁·布伯说:"只有在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持有的本性。"本文尝试以其"我—你"、"我—它"关系理论分析《一个女人》中的两个主要的男性形象,以更好地把握叶子这一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