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开课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反对有之,拥护也不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冷静审视。从教学实践来看,公开课由于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使公开课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有些人在公开课评比中屡屡有所斩获,可实际的教学并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公开课分散了教师精力,影响了正常教学。有些公开课的教学,教师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打动评委,让评委感兴趣,给评委留下好印象,完全把课堂的另一主角——学生置于脑后。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教学既是教师间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一种手段,又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活动。要讲好一堂公开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课程的组织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尽管近年来公开课颇受微辞,但目前,它依然是一种普遍采用的、一时还难以被取代的教学研讨、交流、探索的方式,恐怕暂时也还不会寿终正寝。既然如此,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公开课,从而使其发挥本性的、更大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思索和尝试,也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5.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作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公开课在很多地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同时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等原因,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它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好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公开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和欢迎。特别是“专家型”特级教师的公开课教学,已被广大一线教师视为传播新理念,传授新教法的有力抓手,笔者也以为,就新课程改革而官,公开课教学无疑是一个连接新课程与教师的重要载体,在此,笔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公开课教学谈一些自己浅显的认识和看法,以资和诸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程以后,各地大力提倡校本教研和校际教研活动,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纷纷举行优质教案比赛、说课比赛和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活动。本来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或在新课程理念下推广教学经验,然而,教学工作者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却越来越陷入误区。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观察,现归纳出如下三种常见的公开课误区。  相似文献   

10.
6年前,我们曾就公开课教学评价进行过一些研究,提出了公开课评价的三个原则:客观性、指导性、实用性(《教育论坛》1997年第6期)。随着《课程标准》的颁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公开课(竞赛课、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担负指导任务的专家、领导,还是参加公开课听课的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2006,(3):9-9
常态性公开课是指执教要“公开”我们平日上课的基本状态。它要求:1.教学准备要常态化,执教教师的备课应该按照平时的状态进行。2.教学过程要常态化,是指要按照个人的理解对教学过程进行常态化的设计,注重实用性。3.教学用具要常态化,要求公开课执教从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选用教具。常态性公开课以“自然、实用、有效”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真实中展示教学过程,让教师在真实中得到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方面所起的正面作用和本身存在的异化现象使其未来发展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两难抉择。若要摆脱困境,公开课就必须走向真实。从教学、研究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角度考查,公开课离不开真实,真实是公开课立课的生命线和本初意义所在。真实事件的充盈、教学个性的张扬和功利做作的绝迹是公开课真实的三个关键指标。公开课中要想达成真实,需要在评价目的、主体、氛围、标准、规范、条件及结果的使用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李继东 《今日教育》2007,(2S):58-58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公开课的指责最多的是:公开课跟常态下的课很不一样,显得很假,有“作秀”之嫌。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开课就没有价值了。作为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开课有其独特的教研价值。那么,作为教研形式的公开课该怎么上?它的操作要领是什么?它的评论方法和原则是怎样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本期“视点”主要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改,每个学期每个地区几乎都举行诸如“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学教研活动。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检查评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教研手段,但在这种教学教研活动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公开课切合实际吗?它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学习的作用吗?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得不使…  相似文献   

16.
金波 《小学生》2010,(5):12-12
有效的教学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教育目标,然而面对这么多的公开课。教者该如何反思有效地改进自己平时的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听者该如何关注公开课,有效地从中汲取营养,来促进自己教学的进步和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这不得不使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日常的教学设计与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重视的程度上看,不仅有量的差异,更有质的不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像上公开课那样刻意地雕琢、花费精力,也难以达到公开课的教学水平。因此,公开课的价值不断遭到质疑。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公开课的价值,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像“模仿秀”之类的栏目,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可时下笔者听过某些学校的教改公开课,初听时感觉耳目一新,自愧不如,然而几节课下来,却发现在教学设计上,众人一面,形式雷同,名为改革,实无新意,纯属“模仿秀”。他们使公开课走上  相似文献   

19.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公开课打磨的批评不绝于耳,这说明公开课打磨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也要看到,公开课打磨能够持续至今,并且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公开课打磨的功与过,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一棍子打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