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孙双金老师,是我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我初登语文讲台.一天,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江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紧扣语言,层层剥笋——《落花生》一课重点句子的教学.嘿,这不正是我明天要上的课吗?第二天,我就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篇文章中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落花生》.说也怪了,这堂课效果特别好,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深刻,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也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2.
检讨     
周六上午学校补课。马上要开运动会了,接着“五一”放假,学生有近十天的休息时间,这是放假前最后一节课了。办公室里,我和教我班语文的小萍老师商量最后这节课我们一起上,她在《青年文摘》上读到一篇文章《童话》,很感人,想和大家一起欣赏,于是我们计划就“爱情”这个话题和学生来个互动。  相似文献   

3.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4.
悉心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7月份刊出的一篇文章《质疑“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以下简称文章),感觉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不敢苟同。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努力“把家常课上成精品课”。  相似文献   

5.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徐秀辉 《小学语文》2011,(7):107-107
2011年第5期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找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根本》。这篇文章很实用,让一线教师读后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找准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为例,一位执教者40分钟滔滔不绝,学生积极踊跃,表面看都得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或说这是节好课。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语文教材里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多数人对它耳熟能详。然而,近期的《文学报》上发表了梁建华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出这篇文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材料与主旨不统一,即借  相似文献   

8.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9.
近读平时最喜爱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一篇名为《我看〈落花生〉的写作失误》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要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刚上过,很喜欢这篇课文,也被文中父亲"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所感动。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却  相似文献   

10.
沈大安 《教师》2010,(21):1-1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12.
张洪涛 《教学随笔》2007,(10):18-19
最近参加赛课,教授的是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一的一篇文章《大地重现》。这篇课文属于“寻找精神家园”专题,由四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大地重现》、《窃读记》、《我的精神家园》、《站着读与跪着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还是韩麦尔先生?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我个人一直倾向于后者,不料最近发现我的看法与人教版初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产生了抵触。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的补充资料部分,终于发现了许汝让老师的一篇文章——《〈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莫非这就是教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这篇文章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经典之作,可是怎样与时俱进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做到“老课新教”是本课的难点。上课之前,大家普遍认为,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上好  相似文献   

15.
李克 《四川教育》2004,(4):21-21,22-24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落花生》,这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已经是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  相似文献   

16.
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感受到的是迎面的春风——教学是美丽的,课堂是师生心灵放飞的天空。在《小猴子下山》一课教学中,我和学生就都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心灵得到放飞的愉悦。 一、体验语文,动脑动手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相似文献   

17.
刘晋华 《科学课》2008,(8):M0002-M0002
回顾自己的小学科学从教之路,有一位忠实朋友永远不能忘怀,那就是《科学课》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兼任《常识》,除了教参以外,《科学启蒙教育》杂志就是我不可或缺的好助手。我认真阅读杂志里的每一篇文章,学习最佳教学方法,研习优秀课例,受益匪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市、县学科带头人;90年代,我经常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9.
陈婷 《现代语文》2014,(8):27-30
《愚公移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经典文言文,自1935年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至建国后,长年入选初中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等教材。尽管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内容存在诸多争议,但文章背后经久不衰的价值奠定了其长期立足于教材编制的地位。本文就教学一线教师及教学专家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和完善《愚公移山》的教学,为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提供借鉴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聪 《教书育人》2008,(8):68-68
这节课上三年级第15课《争吵》。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上课前,我就准备了这本书。当我向学生介绍时,有些学生好奇地说,老师,您把这本书里的这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听,看看和我们的课文一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