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为一个共同体,大学具备实现知识创造价值的组织基础。作为专业共同体,大学得以达致以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目的;作为利益共同体,大学在创造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确保各主体参与共同事业;作为价值共同体,大学组织建设具备价值理性的引领;作为命运共同体,大学各主体在共同事业中相互成就。但在现实中受制度模式、传统惯习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学内外部各主体间产生了重重矛盾,师生之间“分道扬镳”,基层组织间“壁垒丛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产生文化隔阂甚至对立,即使是教师也发生了内部群体分殊。这导致了大学共同体的整体性分化,大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基础面临瓦解的风险。重塑大学共同体应是大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这要求进行有效的大学内部治理设计,包括以促进知识发展为治理导向,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实施合作提供共同基础;改变“物化”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文化驱动发展新模式;强化建立组织信任,为重塑大学共同体提供文化和心理基础;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促进大学内部组织协同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大学组织处于外部环境影响与内部力量影响的均衡状态,在组织内部具有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的双重属性,使得大学治理呈现模糊性和复杂性。高等教育机构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因素制约都处于中等程度,既要受外部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又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同时既受内部控制又要对外保持一定的开放度。现实的"实然"状态是在三角模型中,出现了学术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的不同治理模式;理想的"应然"状态是学术、政府、市场的内外部力量保持平衡,大学治理在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相对自主的发展状态。从内部的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来看,大学治理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的"实然"状态要么是以科层官僚制为主,按照行政机构模式管理大学,要么过分强调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与权力;理想的"应然治理"是既要发挥理性科层制的作用,提高治理能力,同时更要从政治组织属性看待大学治理,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文化,有效化解冲突。中国的大学治理要从"求变"到"求治",从治理变革走向治理建设,从治理体系转向治理能力,从治理目标转向治理效能,实现从大学治理的"实然"现状走向"应然"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规模扩张之后,大学当前最重要的使命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质量的提升无论对于哪类参与主体都意味着"利益",人们也正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走进大学,这样大学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网"。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学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这一契约网中最为核心的三对关系。教育教学作为一种契约行为和交易活动主要表现为交易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交易过程具有自主性与间接性的特点,交易方式具有联合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交易责任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契约的视角看,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主要有防范大学法人的双界性,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加强问责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和实施平衡激励等。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大学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存在"治理结构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两种不同的认识。以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作为"结构系统说"和"文化政治系统说"的知识论基础,并比较了两种知识论所指向的治理秩序、组织模型、组织特征与治理活动重点。大学作为"理性结构系统",需要建立适切的治理结构满足效率需要;大学作为"文化政治系统",在学术秩序演化过程中,各种"政治逻辑"代替"知识逻辑",使组织信任成为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组织,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具有高度分化和低度整合的特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大学的组织属性对于理解大学组织中的文化冲突和治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应以大学组织的文化属性为基础,以大学组织的文化整合机制为治理取向,着眼于组织特色塑造,坚持大学制度与组织文化的有机融合,协调大学治理结构中的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营造有利于树立现代大学制度权威的文化环境,创建拥有共同语言和大学精神的学术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组织正在向网络化演进,大学组织内部和外部各利益主体分别形成了大学核心决策网络、高等教育服务网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并为大学网络治理提供了契机。大学多元嵌入网络治理机制能够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衡量各利益主体嵌入各大学网络组织治理结构的途径和程度,实现沟通顺畅、协调合作、互信互惠的大学治理目标。完善我国大学网络治理,应加强学术团体与行政团体间沟通,完善现代师生关系,增强各利益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意愿,积极探索大学协同创新下的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主体、生产技术、社会三个维度对大学组织属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学组织属性与合作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大学组织属性与合作治理模式之间具有自洽性,合作治理契合了大学组织的基本属性,其建立和正常运行是现代大学良性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8.
大学组织信任文化的意蕴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信任文化是以信任为特征的组织文化,它是一个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强调信任的基本假设及信念。大学组织中的信任文化,对大学组织内部及外部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和谐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要充分认识组织信任文化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构建以组织信任为核心的大学组织文化;要从组织信任文化的四个维度着手,构建大学信任文化;要建立有利于组织信任文化生长的人事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与其学院的关系解释及其治理上,高教界倾向将学院治理看成象征性而非实质性的。在知识市场条件下,大学本质上是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的一体化合约;学院受大学委托,构成专门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的专业化合约。学院作为“中心签约人”,既承包了对所属教师进行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的合约功能,又承担了向所教学生提供专门知识与教学服务等的交易责任。大学与学院的教师人力资本合约具有一体化交易的“双边治理”属性,大学可通过“可置信承诺”“激励性约束”和“控制权分配”等实施机制,释放学院的教师人力资本激励优势,推进学院治理实质性转变,从而深化“学院办大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产教联盟是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本质属性是通过知识转移提高校企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其独有的组织学习和中间组织功能使校企双方的知识转移成为可能.但要确保其有效运行,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信任机制、学习机制、沟通机制等知识转移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价值网络视角,探讨高校众创空间知识价值网络特征和模型及其知识价值共创机理,分别从文化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契约治理机制、系统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高校众创空间知识价值共创治理机制,并进行案例分析。文化治理机制是高校众创空间知识价值共创的基础,具有支撑效应;关系治理机制能有效降低知识价值共创成本和知识粘滞性,具有凝聚力;契约治理机制与关系治理机制形成互补效应;系统保障机制具有保障和服务功能。这些机制协同运行,共同构成知识价值共创良性循环的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学作为以从事知识传承、创造和应用为主要活动的社会组织,学术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由本质属性所衍生的特性反映在使命、结构、文化、权力和动力等组织要素的特征上。大学组织特性是其内部学术组织创新的基础,对学术组织的创新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依据大学组织特性,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价值取向为:制定与大学使命相适的学术组织创新战略,建立多样化和扁平化的学术组织结构,建设多元性和整合性统一的学术组织文化,形成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体系,增强学术组织内源性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学组织需要适应大学生的个体性需求,又要起到"文明说服力"的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组织与大学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学组织内在的"学术性"、法学的"契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契约"为统合性工具,研究大学组织与大学生契约关系内涵及其关系治理。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后勤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产交易专用性理论分析高校后勤改革的经济学原因,指出后勤服务组织与高校教学科研组织需要不同的治理机制,有效率的选择应该是后勤服务组织与高校之间采取特许合同制的市场契约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农村家庭林业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以浙南Q县L乡家庭林业加工业的深度调查为基础,根据扎根理论建构的"契约治理机制对农村家庭加工业发展的影响力"模型表明:农村家庭林业加工业链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约治理机制交融互动,决定了农村家庭林业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其中,非人格化交易契约治理有效使得家庭林业加工业者必须按时支付其经营成本,而人格化交易契约治理无效则可能导致其经营收益无法按时兑现,后者的普遍化造成交易路径依赖和产业内卷化效应。为此,应完善契约执行环境,同时把农村加工业组织为专业合作社,以改变家庭加工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增强办学体系的协同能力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围绕开放大学体系建设这一重要热点话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该文提出了由战略协同、组织协同、文化协同、资源协同、契约协同所构成的开放大学体系的协同能力,分析了影响体系协同能力生成的因素,构建了一个各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且大循环带动小循环的开放大学体系协同能力生成模式,并基于该复杂的动态系统从战略导向机制、互动耦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契约治理机制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开放大学体系能力协同的实现机制,为开放大学的体系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是高等工业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需要建立主动适应企业技术需求的工业技术服务体系。在企业和大学的双重影响下,大学工业技术服务系统具有典型的界面连结属性和界面治理机制,成为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嵌入式连接界面。建立大学工业技术服务体系应当遵循多样化、模块化、冗余度三大设计原则,并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不确定性管理、建立自适应机制、实施服务创新改善流程、深化信任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学知识治理内涵的把握,应超越本体论知识观而以价值论知识观来统领。大学知识治理是指大学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行为主体选择科学的结构和机制对关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管理活动进行优化,以促进价值创造和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相统一的过程。大学知识治理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人本的“知识-组织”活动。知识基础理论、治理理论以及组织间关系理论是大学知识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泛在知识环境的日益形成、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度变迁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广泛兴起是大学知识治理研究缘起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学追求卓越需要卓越领导。卓越领导涉及大学的领导体制和大学的治理结构,也涉及特定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下的领导团队和领导者个体。在科技迅猛发展、市场力量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大学面对的决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增加。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寻找可能性。如此,在领导团队成员之间出现认识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互动,达到基于信任的理解。这必然涉及当事人的心智模式、心理倾向和领导风格,更涉及当事人所处的"微观政治"环境。大学的人文特点决定了理解具有目的的属性。理解又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没有理解,组织目标和决策就不可能真正和个体建立起联系,因而也就失去有效沟通的前提。大学里的组织信任是有效沟通的结果,也是有效沟通的条件。消除微观政治的负面效应,防止纠缠于权力争斗而使组织目标迷失,建立透明、开放、公正、公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领导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出台,由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构建的教授治学组织架构初步形成。但《规程》未对不同类型高校的架构模式作出选择性的制度安排,为增进学术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不同类型高校教授治学组织架构模式进行再设计就有了必要与可能。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功能目标、结构属性及教授群体规模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决定了各自在教授治学集权度上底部下沉、上层治理与均衡治理的区别,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组织架构模式的多样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