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20世纪初,俄苏文学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契诃夫戏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夏衍作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都曾经借鉴过契诃夫。因此通过曹禺和夏衍这两大领军人物契诃夫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本文主要以曹禺为例,谈契诃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台湾戏剧家马森在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美学影响下 ,6 0年代至 80年代创作了“与五四以来的中国话剧传统大异其趣”的“脚色”戏剧 ,90年代马森的两部新作又显示了回归传统与现实主义的倾向 ,因而在台湾当代剧场划出一条内涵丰富的回旋轨迹  相似文献   

5.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话剧爝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这个四幕话剧《: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而且也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曹禺是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他的现实主义的戏剧艺术,不仅凝结着他的创作个性,他的艺术独创和贡献,形成了他的诗化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而且比较集中地体现着中国话剧艺术的宝贵传统。本文所要阐述的,是曹禺诗化现实主义的成因,主要美学特征及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乃至世界近代戏剧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话剧最初是从学生演剧开始的,校园戏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轫,曾经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影响,对后世戏剧的成长,功不可没。本文探寻了校园戏剧在史路上留下的清晰的足迹,同时结合实例阐释了校园话剧运动新时期的整个发展过程的状况,特别是90年代以降的校园戏剧状况特点,总结规律并提出校园戏剧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走势。  相似文献   

9.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其创作的话剧凸显时代氛围的同时又能表达出温馨、轻柔的浪漫韵致,在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中国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为蓝本,结合西方文化的戏剧精华进行创作,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融合。本文以其独幕剧作品《咖啡店之一夜》为例,对其话剧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杨 《黑河教育》2011,(3):58-58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戏剧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西方戏剧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大师李渔都曾把结构称为戏剧的第一要素,但中西方戏剧的结构同中有异,西方人在强调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还对时间和地点有~定要求,讲究“三一律”。中国人从不谈论戏剧的时空,其情节的整一性与时空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戏剧对结构的要求更多。因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剧本文学中几个要素(题材、冲突、人物、语言)外,在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构成了两种戏剧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戏曲编演莎士比亚戏剧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中国舞台上,不但引起了国内观众的强烈兴趣,而且吸引了英关莎学家的关注。戏曲编演莎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戏曲编演莎剧融入现当代人类意识,为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结合,开辟了莎剧现代化的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12.
中韩家庭剧的空间表现不同,韩国家庭剧表现的空间主要是城市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大家庭的魅力;而中国家庭剧的表现空间以家庭为中心,向外多维延展,包括广阔的社会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空间的不同暗含着中韩家庭剧不同的审美追求与文化意蕴,韩国家庭剧执着于日常生活审美,彰显儒家伦理的现代生命之华,并潜隐一定的性别倾向性;而中国家庭剧追求审美的多元化,但同时凸显比较强的社会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双关现象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双关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美学作用以及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香港回归以来,TVB自制电视剧中的警匪剧形成了新的样态,即"涉案剧"、"学警剧"和"女警剧"。香港此三类警匪剧在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认为,日本《小说目录》收录的《笠翁十种》,可能是戏曲。这是由于藏主混淆了小说与戏曲的概念。这一现象是由于中国近代学术界将小说、戏曲混为一谈,而影响到日本。小说与戏曲概念纠缠不清的原因除通俗学不受重视之外,还因为两确有较多共同点。而不少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小说概念,也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史学意识的支配,中国古代人创作历史剧以展示历史材料、总结历史规律为主要价值取向,而以戏剧的艺术审美取向为辅。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演史、补史、改史。由于创作中坚持史学意识的主导性,所以,即使在补史、改史中有与正史记载出入的成分,也并不因此而改变历史剧的本体属性。形成以曲为史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庸讳言,以曲为史存在着缺陷,然而其对现代历史题材艺创作所提供的经验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中有许多货卜先生,他们中有的是神仙的化身,有的是得道高人,有的是市井小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在剧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卜辞有的就像一个情节预告,作为一根隐形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有的则通过左右主人公的行动和命运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元杂剧之所以将民间算命这种方式运用于其中,这与中国人的宿命观、戏曲的起源、元代社会状况等有很大关系。这种特有的形式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宣扬宿命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军旅戏剧有着突出的美学风格,在创作主题和意境开掘方面取得了独特成就,为丰富中国当代戏剧舞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下社会戏剧的创作正处在最好时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