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涛 《职教论坛》2003,(18):60-60
教育部规划五年制高职教材《实用语文》第一册《垓下之围》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该文中不以成败论英雄,抓住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展现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在讲授本文时,如何使学生对这位末路英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项羽的自刎如何去评说?是教师应重点解决的问题。而文章留给读者的最大疑问是项羽为何放弃逃生机会选择自杀?“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作为军事家,他应该不会不明白。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便再来重新认识一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项羽是一位…  相似文献   

2.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3.
项羽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悲剧英雄,九死一生,突围到了乌江边,他却放弃了渡江的机会,自刎乌江。对此,说法不一。本文结合《项羽本纪》,分析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项羽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悲剧英雄,九死一生,突围到了乌江边,他却放弃了渡江的机会,自刎乌江。对此,说法不一。本文结合《项羽本纪》,分析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厚因。  相似文献   

5.
冯其庸先生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笔者通过对地方志和相关材料的阅读,认为冯先生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并认为《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身死东城和乌江自刎不矛盾。“乌江自刎”故事的源流也并非是从元杂剧开始的,而是从敦煌变文开始就有“乌江自刎”的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6.
说起项羽,我们自然会想起他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也会想起他自刎于乌江的英雄末路形象。对于他的胜败原因、功过评价,文人墨客历来有多种意见。在此摘要展读,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趣闻吧。第一种,以杜牧为代表,他有感于项羽兵败自刎之事,题诗书怀,在《题乌江亭》  相似文献   

7.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项羽是否自刎于乌江?在今何处? 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利,自刎于乌江这段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而且文字基本一致。先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记述。项羽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包围,突围后逃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汉军紧逼不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但是项羽认为这佯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转与汉军拼杀后自刎。  相似文献   

9.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0.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12):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11.
秦灭以后,项羽为争霸天下与刘邦恶战了五年,由强而弱,终至灭亡。他最后被围垓下,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舟以待,劝他渡江东归,重振旗鼓。他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羞愤自刎。历代文人墨客就此纷纷赋诗作文,臧否褒贬,以吊古伤今或借题发挥。唐武宗会昌年间,大诗人杜牧游历乌江,经过项羽自刎之处,凭吊古迹,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题为《题乌江亭》的七绝,其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首先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难以逆料,暗示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的问题。接着强调男子汉大丈夫面对失败应能…  相似文献   

12.
肖志春 《青海教育》2002,(12):22-23
苏轼有句名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谈的是看山,但它隐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任何一件事情,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看法也就不一样。先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悲壮的历史事实来说众说纷纭。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显而易见,以上三位诗人对项羽自刎乌江的事件观点就不一致。杜…  相似文献   

13.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14.
有三首古诗,咏的是同一历史故事,但观点大相径庭。一次,我去南京市,承友人之邀去邻近的安徽和县的乌江镇看看。据说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亭长建议他渡乌江,卷土重来,他没有听,羞愤自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云:  相似文献   

15.
《项羽本纪》关于项羽结局的两种书法——“乌江自刎”与“身死东城”,都是司马迁的实录,是同篇前后互见足义,二者完全统一而无丝毫矛盾,应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6.
说起项羽,我们自然会想起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也会想起他自刎于乌江的英雄末路形象。对于他的胜败原因,功过评价,文人墨客历来有多种意见。在此摘要谈谈,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历史趣闻吧。第一种,以杜牧为代表,他有感于项羽兵败自刎之事,题诗书怀,在《题乌江亭》诗中道出了卷土重来的主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事不期”,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包羞忍耻”,即能像韩信受胯下之辱那样,做到“败不馁”。更何况,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相似文献   

17.
项羽东城决战发生在东城县域的四隋山。秦代的乌江亭属于东城县。项羽“欲渡乌江”与临江拒渡二者统一于一身,是其人格的必然发展。司马迁叙写项羽的结局在《项羽本纪》正文中据事录实为自刎于乌江,而在篇末赞语中正式书为“身死东城”,是同篇前后互见足义,体现了太史公严谨的史法。  相似文献   

18.
他站在滚滚乌江边,滔滔江水一去不再返,就像他曾拥有的辉煌,转瞬即逝。他不甘心,却已回天乏术。他不愿过江东,自刎于江边。古来“成者王侯,败者贼寇”,这个不变的定律却为这位西楚霸王开了先河。《史记》中洋洋洒洒的《项羽本纪》,成为了其中的经典。项羽从未登上帝位,司马迁却为他作了本纪,可见  相似文献   

19.
关羽·项羽     
每读《三国》,内心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关羽降曹操,原因真如史书记载那样吗?还是他借护甘、糜二位是嫂夫人之名而苟且寄人篱下呢?每读《史记》,内心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项羽真的是自刎乌江吗?还是被追兵乱刀砍死,然后被修史的人硬加了个"何颜以对江东父老"的壮美呢?否则,他乘船过江,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20.
蚂蚁写字     
我有个习惯,无论看到什么有趣的事, 总爱动手做一做,学一学。有一期的《小学生周报》上登了一个故事:“楚汉相争,项羽大败,逃到乌江边,看到蚂蚁围成了4个字:楚霸王死。他大吃一惊, 认为他命里注定要死在这里,于是便在江边自刎了。”我很奇怪,心想:他真的命里注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