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数学教育之动态与思考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案例分析、建构主义、开放题研究与数学课程改革是我国数学教育几个新的热点,进一步作好相关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理论学习以改变案例分析中所存在的“八股化”倾向;深刻理解由极端建构主义向社会建构主义的重要转变及其教学涵义;其唯一注重改变题型转而更为强调开放式教学;清楚地认识课程改革的长期性,从而积极地去开展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我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随着改革实验的深入,人们对这次课程改革有着非常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几乎都经历着同样的阵痛和快乐。这种一致性或许就是“数学”的原因.由于“数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从另外的角度看,任何时期的数学课程改革都应该关注数学教学,关注数学教学中不变的“数学性”不足和不变的“数学性”长处。下面正是一个不变的、数学性的教学不足的案例,它是一种无论是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课堂上还是不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室中都会发生的超越历史性的数学教学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数学“视界”去度量学生的数学“视界”,最终造成教学沟通的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前中职学校最难教学课程之一的数学课,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在数学课程上,我校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改革。其中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七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弹性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课程弹性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日本、韩国和英国弹性化数学课程都有各自的具体表现方式。数学课程弹性化的丰富内涵应当从数学课程发展维度、数学课程项目维度、数学课程对象维度进行认识。构建我国弹性化的数学课程应当坚持3条原则:分析各国数学课程弹性化的新近发展,吸取先进的课程理念;研究我国数学课程弹性化发展历程,把握我国数学课程弹性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数学教育现状,全方位构建我国弹性化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频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进入实验区,这就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由于新“标准”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具体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向施教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教材将陆续投入使用。为了加强数学教学的前瞻性,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笔者愿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数学教学观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具有八个方面的特点:把“现实数学”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项内容;把“数学化”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目标;把“再创造”作为数学教育的一条原则;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模式;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把“数学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方面;把“合作交流”看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到之际,作为教师,应认真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以指导平时的数学教学。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突出地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数学学习的内容贴近实际的生活。1.《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及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环境;数学可以促进学生有…  相似文献   

8.
对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国内学生的实际状况,于2003年颁布了数学课程标准,代替原来的大纲指导教学.教学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过程改革必然涉及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革新,本结合教学实际,简单提出对教学过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前不久,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在肇庆举行了广东省第三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大会。这项活动有益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的开展,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对数学课程改革活动保持必要的审视深度和思考的张力。以下是对参赛的数学课堂教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数学教学观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具有八个方面的特点:把“现实数学”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项内容;把“数学化”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目标;把“再创造”作为数学教育的一条原则;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模式;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课程的一个方面;把“合作交流”看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1.
认识数学教育惯性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是数学教育惯性传承下的改革,即数学课程改革应是数学文化惯性的传承,数学精神、思想方法的贯穿,数学家的思维品质的吸纳,数学教学方式的价值流变趋势,以及教师高素质体现下的改革.数学教育惯性下的课程改革应注意:评价改革的先行性;教材设计的典范性与先进性;数学教育研究群体的认同性等几方面的内容.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人为地违反惯性发展规律,等待我们的将是惯性“回潮”和惯性“报复”,我们不可不慎思之.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编排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促进了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不过,课程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论争,如关于数学生活化的论争、关于数学"双基"的论争、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论争、关于几何课程改革的论争和关于教材编排方式的论争等.检视这些论争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标准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要开发数学课程资源,一要合理拓宽数学教材资源,用“活”教材;二要积极开发软件和网络资源;三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人力资源;四要整合学科综合资源;五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标准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要开发数学课程资源,一要合理拓宽数学教材资源,用活教材;二要积极开发软件和网络资源;三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人力资源;四要整合学科综合资源;五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课程建设最终决定培养目标的成败。改革中的高职数学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目标及教学模式,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课程建设必须分析课程核心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数学课程目标、核心能力构成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世代数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基础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将近世代数知识系统化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知识背景,使得这门课程枯燥无趣。近世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因此日益受到重视。近世代数的概念发展、实际应用和思想方法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活动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数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相应的对数学教学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数学教育家丁尔升先生说:“数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活动).或者理解为这种活动的结果———理论.相应的数学教学也有两种理解.前者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后者是数学理论的教学.”数学新课程赞同前者,数学教  相似文献   

18.
戴文英 《天津教育》2021,(3):99-1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数学教学方法,以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的新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能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在这一段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研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种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转变学习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普遍认同,但缺乏深刻认知,对新课程教学驾驭能力不强,学习方式转变出现形式化倾向;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多数迫于升学考试,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为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把握课改内涵,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20.
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