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东省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教研工作始终围绕着“精品课程”与“生长课堂”这两个关键词展开。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一平台,中山市展开了区域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新模式。与此同时,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我们倡导...  相似文献   

2.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十多年来,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以全新的理念和教材,催生了崭新的品德教学课堂。然而,由于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且兼任品德教学的现象严重,以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鉴于此,学校提出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以“促进品德教师专业发展”为基本取向的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3.
郭玉琴 《教师》2014,(6):121-121
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学科综合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的特点,对品德学科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教研文化的创新,对品德学科教师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读结合、课题引领、资源整合等教研文化,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引领我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课改的深入与发展,推动着教研工作的功能转变。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教研"为何"的价值追问,在学科教研发展"何为"的探寻中创新教研机制、拓展教研内容、革新教研方式,不断实现学科教研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刘莉 《辽宁教育》2009,(1):76-77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综合课程。主要以活动为内容载体。并无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确定固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存在教师、学生、活动三个核心要素。这也是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绝大多数的兼任教师决定了品德教师对课程领域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严重缺乏,使得《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变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采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8.
日前.为期三天的宜昌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竞赛活动在该市夷陵区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全市的15名教师在激烈的角逐中,充分展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该学科的教学特色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0.
师资队伍弱是导致品德与生活(社会)成为“薄弱学科”的重要原因.利用网络建立多个平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区域教研活动,能够有力地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茂艳 《考试周刊》2013,(54):136-137
<正>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凸显其重要性。如何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我校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增强教研组活动的专题性,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在学科活动中求创新,逐渐形成学校校本研修特色。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成立品德与社会学科组。  相似文献   

12.
自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实验以来,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纵观目前我国小学综合课程,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等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地理学科的知识,尤其在《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这两门学科中,世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以后初中、高中才要求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7.
杨昌礼 《教师》2011,(4):90-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8.
王丽泉 《辽宁教育》2011,(10):49-49
八年前,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学科,品德与生活(社会)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德育实效?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这些课改一线教师着力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伍才英 《山东教育》2014,(10):50-5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这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儿童,有效创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促使学生在组织与参加和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中获得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些学校品德学科的教研活动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研活动缺少专家引领,缺乏实效等问题。课例式品德教研活动是提高品德德学科实效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课例式品德教研活动分为个体研究阶段,小组研究阶段,集体研究阶段,个体再次研究阶段,群体反思行为跟进阶段五个步骤进行实施,这种形式使教研活动变得生动务实,是一条方便,快捷,无障碍的教研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