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全面而丰富的和谐思想。它涵盖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以及国家之间的和谐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它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有利于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民族和谐、地区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临潭万人拔河这一民俗活动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很好的折射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和谐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试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在当下,我们国家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石、以公平正义为内在精神、以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为重要特征、以安定有序为外部表征,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天人合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统一;人我合一体现了个体与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5):19-22
对"和谐"的崇尚和追求,不独为儒道释文化所倡导,而是包括草原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文化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草原文化的和谐内涵体现为一种"大和",具体可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人与天的和谐;人与地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价值诉求的时代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强烈期盼和共同追求。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即强国梦、富民梦及和谐梦,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强国梦、富民梦是实现其他梦的前提与基础,实现和谐梦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旨归。它增进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认知共识,凝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构建和谐育人氛围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呼唤和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文精神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精神就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种化所形成的基本的化精神和优良品格,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化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化中的主导性化精神,其以人为本,凭藉礼乐诗书伦理教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进而演成社会的礼义准则,促使社会的和谐进化,使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在强大的明活水的浇灌下生生不息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新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一词,在英文中被翻译为“harm ony”agree-m ent(offeeling,interest,opinionsetc.):意思是(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和谐统一的色彩。长期以来建构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家族为中心,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使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一种“农业文化”,这种“农业文化”更为强调整体的利益,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浓厚,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更容易采取整体主义,致使社会和谐程度比较高。这种文化,也产生了个体愿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本质追求;和谐社会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要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解决;和谐社会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理想人格的塑造是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灵魂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挖掘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在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坚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四个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多次强调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需要社会各个层次的和谐建设与之呼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因素,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情感的联系.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理国家、协调社会、安定民生、统一天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智慧和卓识.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素有“贵和”思想,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理念表达了人们对中庸、适度、匀称、对称和协调的期盼。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系统和要素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和谐哲学认为,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文明不是一个无休止的征服过程,而是对和谐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实现过程。可见,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和谐是真善美的至高境界,真善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之真、和谐之善与和谐之美是和谐的三种雏度;求和谐之真、倡和谐之善、达和谐之美则是弘扬和再造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在新世纪奏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和谐,是弘扬和再造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已经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龙图腾在民风民俗、建筑雕刻、民间工艺等方面都有其现代体现,龙图腾体现着包容精神、奋斗精神、和谐精神等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并阐述了和谐社会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为心理和谐提供重要保障.心理和谐包括人自身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向往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庄子将自然哲学引入社会哲学,以天道论人道,在2000多年前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和谐问题。庄子的和谐社会论主要涉及人的个体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而其最为经典和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