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议潮出行图研究——兼论唐代节度使旌节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在敦煌莫高窟156窟内南壁及东壁南侧下部,是一幅与佛经无关的历史人物画。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调集西域和河西驻兵平叛,河西一道兵力空虚,正处于强盛时期的吐蕃乘机进入河西,连克凉州等重镇,建中二年(781年),敦煌也陷入了吐蕃的统治。一直到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沙州将领张议潮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156窟是敦煌石窟代表窟之一,是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是吐蕃之后莫高窟洞窟营建新的里程碑式洞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其营建年代和洞窟功德主,根据窟内供养人题记和《莫高窟记》,学界有不同观点,传统认为洞窟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六年,其中前室和甬道是由张淮深续修完成。也有大中十二年完成说。经仔细梳理归义军相关史实,重新省思题记题写的习惯,可以肯定张淮深没有参与该窟的营建工程,实由张议潮主持下完成,时间当在大中五年至大中十年间。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本P.3773V《凡节度使新受旌节仪》反映了天使西来授予归义军节度使旌节的过程。本文首先对P.3773V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辨析,并通过与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进行比对,明确了迎接天使之仪与节度使出行仪式不同,进而结合正史及敦煌文献中相关记载,归纳了归义军接待天使的基本过程及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后,瓜沙地区被吐蕃占领.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起义,推翻吐蕃统治,归附唐朝.大中五年,唐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自此之后,一直到北宋初,瓜沙地区由张曹两家世守.其中,曹氏自唐末五代初到宋景佑年间,被西夏灭亡为止,前后一百几十年,一直宗奉中原王朝正朔,对维持瓜沙地区长期相对和平局面.保持丝绸之路畅通和中外文化经济交流,曹氏与有力焉.但曹氏的创业者、第一个继替张  相似文献   

5.
敦煌地区自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陷蕃之后,有两个半世纪实际上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其间经历了蕃占时期(781—848年)、归义军张氏统治时期(848——914年)和归义军曹氏统治时期(914——1037年)三个阶段,还有一段公元905年后一度建立“西汉金山国”的插曲。这两个半世纪的敦煌僧官制度既有中原内地的影响,又有明鲜的地方色彩,它是我国僧官制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据所见敦煌遗书,碑刻、题记,结合传世僧俗文献,对之略作考索、整理,以为方家深入研究之助。  相似文献   

6.
索崇恩,晚唐归义军节度使索勋的叔祖父,吐蕃统治敦煌末期到归义军初期敦煌名僧,参与了张议潮收复敦煌等地的活动,唐宣宗在大中五年给敦煌佛教教团领袖洪辩的诏书中特别提到崇恩,并赐给信物等。对于这样一位名僧,敦煌文书记载比较零碎,只在P3410号《沙州僧崇恩遗嘱》中有较多的反映,关于崇恩的生平事迹及僧官等情况仍然不  相似文献   

7.
陈明 《家教指南》2003,(5):51-54
敦煌莫高窟第 1 5 6窟中的张议潮出行图 ,是一幅反映张议潮统军出行的历史画卷。图中的乐舞是我们研究晚唐河西地区甚至整个中古时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从晚唐河西地区的乐舞背景入手 ,具体分析了归义军时期的乐舞状况 ,进而探讨了张议潮出行图中的音乐是西凉乐 ,舞蹈是《万年丰》、《永世乐》等。  相似文献   

8.
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了莲花塔式的多宝塔。这些都说明,中唐时期敦煌的法华信仰非常流行。此时的法华信仰,除了延续盛唐时期的功能之外,还增添了密教色彩,展现出法华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唐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法华资料的梳理,总结出法华信仰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莫高窟第156窟主室南壁及东壁南侧下部所绘《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的仪仗乐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仪仗乐队的功能、乐器属性等方面的归类,考证了晚唐时期归义军节度使统军出行仪仗乐队的编制、乐器以及乐舞配置,重点分析了出行图中出现的各类乐器的沿革、形制、材料和演奏形式,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归义军时期的音乐机构进行了合理地推论,以期在上述诸方面得出一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议潮推翻吐蕃的统治后,在向唐王朝告捷的同时,就开始着手整理内政.大约在大中四年初即开始了人口的调查,到年底就基本完成了人口的调查、登记工作.大中五年归义军政权建立、张议潮被唐王朝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后,即于大中六年开始了土地的调查、登记与分配.当大中六年十月、十一月土地的分配、授予工作结束后,归义军政权基层组织的胥吏便将各户人口的姓名、年龄、类别及土地总数、各地段方位、亩数、四至等整理登记,制成相当于"籍帐"的人口田地簿,作为归义军政权征收赋役的依据.归义军政权初期的土地调整,并没有触动旧有的土地占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第159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艺术中分期为中唐)的代表窟。根据文殊菩萨赴会图下屏风画内所绘五台山图,可知此窟修建于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以后不久。此时正是吐蕃在政治、经济上相对稳定阶段,也是吐蕃时期敦煌艺术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2.
陈明 《家教指南》2006,(4):25-31
归义军早期的资料几乎未见有对慕容家族的有关记载,而在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以慕容归盈为代表的慕容家族,却是活跃于瓜沙一带的大家族和重要社会政治力量.慕容家族从何处来,该家族与曹氏归义军有何关系,慕容归盈为什么会以瓜州刺史的身份在自己的家窟绘制如归义军节度使一样的出行图,这些问题是研究敦煌出行图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研究五代瓜沙历史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榆林窟第12窟的慕容氏出行图及该幅出行图题记中涉及到的几个慕容家族的人物关系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3.
法藏敦煌藏文文书P.t.1097《官府支出粮食清册》应该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当地官府支出粮食等物品的账目记录清单,文书中记载的职官押衙(am va gav)、长史(jang shi,亦可译为长使)、人名ya ya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文书中已出现,并非只是在归义军时期才出现的职官,不能据此将该文书定为归义军时期文书。  相似文献   

14.
此文原载榎一雄主编的《敦煌讲座(2)·敦煌的历史》,全文分:一、导言——归义军节度使对敦煌的统治:二、归义军的行政统治机构;三、胡汉杂居的居民构成;四、归义军和敦煌佛教教团;五、莫高窟(千佛洞)和归义军;六、结语。本期刊登前三节,后三节将陆续刊载。  相似文献   

15.
于淑健 《家教指南》2001,(3):122-125
浙敦072号《抄十七地要》为唐时人抄录《瑜伽师地论》概要的手稿。该写本对 研究吐蕃统治时期及张议潮归义军初年敦煌佛教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汉语文字学的角度 来看,该藏品又是研究汉字俗字和敦煌遗书标点的好材料。本文拟从句读和字词方面 对该藏品内容作一粗浅考释。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第61窟是敦煌石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洞之一,是五代时期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所开,建成年代在947—951年之间。俗称“文殊堂”,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最下层,主室为覆斗形顶,窟室中央设佛坛,坛后有背屏直通窟顶。坛上原塑有文殊菩萨及其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敦煌石窟的中心佛坛窟进行了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内容对莫高窟各个时期中心佛坛窟坛上塑像反映的主题进行探讨.认为归义军时期的中心佛坛窟在规模、造像特征以及洞窟主题等方面与前代不同,归义军节度使与世家大族在修建中心佛坛窟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9世纪中期瓜沙归义军的创立者和首任节度使张议潮,是敦煌土生土长的军政领袖。关于他在敦煌的出生地,敦煌的有关文献中提供了一些线索,现略述如下:在张议潮为窟主的莫高窟第156窟主室西龛子的南向供养人像列之中,第四身为比丘尼,有题榜曰:婶师登坛大德兼尼法律了空①与了空同列前后的女供养人像的题名,都是张氏家族女眷,其中包括排在了空后面的议潮兄议潭之妻、张淮深之母索氏。②由此可知,了空为议潮之姊,二人系同胞姐弟。了空一名,又见于敦煌文书P.2669《敦煌诸尼寺比丘尼籍》之“大乘寺”第九位:了空沙州敦煌县神沙乡姓张…  相似文献   

19.
唐代后期包括吐蕃统治时期(781—847年)和归义军时期(848-906年),敦煌石窟的开凿兴盛不衰,壁画中的山水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盛唐的发展和完善,山水画在中唐以后更加丰富了,几乎每个洞窟都有山水景物,凡是能够表现山水的地方,画家都画上了相应的山水画。尽管山水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场景和陪衬,在佛教石窟里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是,这一时期山水的普及,正如装饰图案一样已为壁画不可缺少的内容了。一些经变如《金刚经变》、《楞伽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等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末,中亚引起了欧洲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进行了数次考察,以研究该地区的地理与历史,其中两次由斯坦因爵士(1862—1943年)和伯希和(1875—1945年)所率领。以往的几百年里,通往敦煌的道路已相当难行。492个石窟内的壁画,最早为北魏(386—534年)的,最晚为元代(1279—1368年)的,几乎很少遭受破坏。石窟艺术唐代(618—907年)达到了顶峰,唐朝后半期吐蕃人统治了这个地区(789—848年),于是。密宗开始在这里得以发展。1900年,在莫高窟修行的王道士,致力于彩塑与壁画的保存与修复,他偶然发现了一个藏经的小石窟,即今之第17窟。该窟为第16窟的一个附属窟,但入口可能在公元10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