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齐海丽 《学会》2010,(8):20-23
公民是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组织渠道。作为农民参与组织载体的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民利益表达、公共精神培育、参与文化营造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民间组织要加强自身能力,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从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评价及需求意愿的角度切入.调查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现状的评价和未来的投入需求意愿。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从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评价及需求意愿的角度切入,调查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现状的评价和未来的投入需求意愿.  相似文献   

4.
在评述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农业推广和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广义农业推广概念,从我国农业推广提供主体有限与广大分散的农民多元需求无限的非对等的现实矛盾出发,提出了以高校为现代农业推广主体,形成专家基层服务组织、支农大学生社团和地方技术员的相辅相承关系;另外在乡村社会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自我教育和技术辅导与培训,从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增强其参与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提升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的许多问题.该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SCM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置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丰  陈江龙  黄天送  郭垚 《资源科学》2009,31(8):1378-1385
农村宅基地置换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兼顾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应用SCM等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方法,在对海门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农民访谈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①农民、村委会和市、县、镇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是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主要矛盾;②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政府和农民通过交易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研究区通过以城镇化和项目带动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以及以新农村建设为代表的农民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来解决这一矛盾;③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下,征地和置换相结合,主要为城市开发提供用地,资金主要由政府筹措,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农民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下,资金靠农民自行筹措,置换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符合传统的农村居住观念.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置换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兼顾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应用SCM等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方法,在对海门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农民访谈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①农民、村委会和市、县、镇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是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主要矛盾;②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政府和农民通过交易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研究区通过以城镇化和项目带动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以及以新农村建设为代表的农民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来解决这一矛盾;③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下,征地和置换相结合,主要为城市开发提供用地,资金主要由政府筹措,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农民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下,资金靠农民自行筹措,置换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符合传统的农村居住观念.  相似文献   

8.
戴伟娟 《未来与发展》2008,29(1):78-81,77
理论上农民被一致认为是我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践中农民的角色却更像旁观者.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的"代言人".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形成长效机制是当前面临的紧迫课题.而韩国"新村运动"同样有"农民为主体"和"自上而下推动"的基本特征,并在运动初期很好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时我国新农村建设很有借鉴意义.本文分析后认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了解农民的迫切需要,设计行动项目,吸引农民参与:赋予农民选择和实施项目的独立性和主动权,形成制衡力量;建立培育"能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切入新农村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高等学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切入路径为:参与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的编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创新成果支撑,建立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参与推进高素质新型农民培育等。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高校和农民的调查基础上,反思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的不良倾向,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作为联系市、县党委和政府与老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的市  相似文献   

12.
如何发挥气象服务在我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安塞县局认真开展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研究活动。并通过介绍安塞县气象局在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情况,总结出气象部门在为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提供的气象信息产品存在着内容不丰富,缺少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新农村经济如何提高新农村气象信息产品质量的措施,做好为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引导农民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是以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为重点,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看"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激发、调动、发挥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杨玲 《科教文汇》2010,(13):193-19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文章对西部地区新农村经济与政治建设、文化与社会建设视域下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新阶段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重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文章对西部地区新农村经济与政治建设、文化与社会建设视域下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新阶段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华夏星火》2008,(12):66-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提出,给工商联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今日,南京召开的工商联、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交流会上,各省市工商联共同探讨了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课题的同时,就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组织、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参与新农村建设要量力而行在两天的工作会议讨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就  相似文献   

17.
调动农民自我投入积极性 推进新农村科普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场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科普工作中,农民是主体,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农民自身,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农村的科普工作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围场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基础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资金成为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的最大难题。为深入分析总结全县农村科普工作中农民自我投入积极性的方法举措,以该县第一、二、三批文明生态村和第一批新农村试点村为例,对如何调动农民自我投入积极性加快新农村科普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其思想素质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凡 《未来与发展》2014,(9):110-11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功开创了“农科村模式”。农科村模式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与重视;农科村村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农科村快速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发展机遇;坚持走发展特色产业,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道路;坚持形成政府主导、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坚持新农村建设之惠民兴邦的发展方向。该村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做法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束永平  刘江山 《内江科技》2013,(12):29-30,7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太湖周边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构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管理协调机制的设想,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