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大学生比例数字呈上升之势。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到上个世纪末,我国高校内的贫困生和特困生分别占到大学生总数的20%和10%,而现在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将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也达到了10%~l5%,大规模的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急剧增多,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占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占5%-10%。日益增长的贫困人数和不断出现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报道,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张兰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定性研究表明:贫困生经济困难,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成为政府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现在,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将近30%,其中特困生比例达到了10%-15%。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和特困生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贫困大学生绝对人数的急剧增多,使他们成为了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由于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多方面的消极心理,常见的如自卑、孤僻、敏感、多疑、偏激、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有的贫困大学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这些,都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才。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乏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贫困生自我脱贫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及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是解决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本文试从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求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浅析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一些贫困生因经济压力出现了很多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即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本研究主要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并辅助应用座谈、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2.贫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我们在分析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自信心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年级差异、男女贫困生的自信心无显著差异、文理科贫困生的自信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生自信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勤工助学,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经济贫困,而且还对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很多非经济效益:帮助贫困生改变对贫困的认知,克服自卑心理;帮助贫困生搭建交往平台,扩展交往范围;帮助贫困生锻炼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告,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事实表明,只有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经济支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单纯经济救助难以解决“心理贫困”。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自信心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年级差异、男女贫困生的自信心无显著差异、文理科贫困生的自信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生自信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的勤工黟学,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经济贫困,而且还对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很多非经济效益:帮助贫困生改变对贫困的认知,克服自卑心理;帮助贫困生搭建交往平台,扩展交往范围;帮助贫困生锻炼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学生的学费由公费转为自费,给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资料显示,高校贫困生占20%左右,特困生占7%-10%。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和政府及各高校采取贴息贷款等措施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一些团体也从各种渠道伸出援助之手,但这只能改变部分贫困生的生存现状,或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程度。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同龄人,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他们都乐观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紧张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低收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家中基本生活无保障,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致无力维持学业,于是校园中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贫困生。据中国青年报(2002—3—21)报道:宁夏大学曾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撼: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16.5%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说明贫困容易使贫困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7.
本调查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2005年12月对我校中文系、外语系、教育系、政治经济系180名贫困大学生和中文系、教育系163名普通大学生进行测量,姑果显示,我校贫困生中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67%。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78%,发生率较高的前三种症状依农为强迫、抑郁和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加强对贫困生的健康教育非心理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彭梅  黄芳  罗尉 《文教资料》2011,(16):238-240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大学生更大,加强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对高职贫困生受挫折原因及抗挫折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提高贫困大学生认识、解决贫困生眼前困难、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增强高职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研究何为贫困大学生和分析贫困大学生异常心理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即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增强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0.
论自强型贫困大学生的典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关注高校中贫困生的思想、心理等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从自强型贫困大学生的特质出发,思考如何发挥这类大学生的典范作用来帮扶其他贫困大学生,引导经济富裕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确保高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