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黄维 《现代语文》2009,(7):64-66
动词"告诉"带三个必有论元:施事、与事、受事.在静态的基础句中,语序是:施事+动词+与事+受事.而在动态句中,为满足语用表达的需要,受事往往发生移位,形成这样的语序:施事+受事+动词+与事;受事+施事+动词+与事.  相似文献   

2.
骆姣 《海外英语》2014,(14):260-261
传统语法简单地从实义动词后面是否带宾语将其分为了及物和不及物两大类,这样学习者中出现诸多如an accident was happened yesterday;I frighten snake;I please the story等错误。该文从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视角,尝试对实义动词进行全新的分类,根据动词是否有且只能有一个论元,将其分为及物和不及物两大类,然后根据论元的题元角色和语义选择将及物动词细分为两小类,即1)必须带至少两个论元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hit;又根据语义选择,及物动词再次分为4个子类,即a,常见一般类动词,b,心理类动词,如interest;c,使役类动词,如sail;d,言语,思想类动词,如think.2)只能带一个论元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又根据题元角色细分为两小类,即1)非宾格动词,只有受事题元角色;该类又细分为中动词和发生类动词如sell,wash,happen;2)非作格动词,只有施事题元角色如laugh,walk。以此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和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动词使用问题,尤其是在动词语义选择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内,以论元结构分析为研究工具,探析汉语动结式中受事论元的实现方式。汉语动结式违背了语义一致原则,除了可以和与其语义相融的动词的对象论元融合,或者由构式单独提供,受事论元还能和动词的施事论元结合。而对象论元和受事论元的分离,是汉语动结式具有能产性、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的动词“ぁげる”可以表示多种意思,运用语义特征和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分析,理清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及各义项中要求共现的论元,并归纳出语义扩展模式图,结果显示,“ぁげ为”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施事动作][+受事移动][+受事变化][+受事向上核心语义特征是“受事向上”,当这个义项脱落时,“ぁげる”的基本义发生根本改变,引起语法化,为其构成复合动词时的语法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6.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7.
从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以及其所联系的论元数量等角度,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部典型文献中的342例“以”字处置式的动词特点,确定这类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连接施事、受事、与事三论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分裂义动词为对象,对俄语多义动词语义衍生中的客体题元层级化问题展开讨论。我们首先将建立由题元数目层级(概括题元层级)、语义角色层级、语义次范畴层级、论元形式层级及角色配位层级所构成的客体题元层级化描写框架,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分裂义多义动词语义变化的客体题元层级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相关分析、研究将能深化我们对动词多义语义关系实质的认识,同时能够对客体题元理论及其相关的动词语义、句法问题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题元重合是一种独特的词汇语义、句法语义乃至认知语义现象,它为语言语义研究提供了颇具新意的分析视角、分析层面和分析手段。本文首先从内涵界定、特征描写、实质分析以及概念关联等几个方面对题元重合现象展开讨论,进而基于题元与动词语义及句子结构的密切联系,以整体事件语义中的题元为描写单位和对象,从动词情景事件和动词句式两方面着手,对题元重合的语义功能表现做进一步探讨,以观照其在事件范畴语义、句式语义中的特殊地位和运用价值,借此深化题元理论和词汇句法理论研究,从题元角色解读和功能语义分析维度对动词语义问题做出新的阐释。相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题元理论和语义角色理论本身的认识,同时对于动词事件语义、句子语义分析以及动词精细化语义描写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V+N(受)的”结构表示转指的语义出现了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并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本文从动词的配价成分和动词本身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解释了“V+N(受)的”转指语义的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tendency to make argument structure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e.g., I disappeared it). Children were exposed to several English verbs of fixed transitivity (exclusively intransitive or exclusively transitive) and then asked questions that encouraged them to overgeneralize usage of the verbs. Seventy-two children (24 in each of three age groups: 3, 4/5, and 8 years of age) experienced four actions performed by puppets. Each action had two verbs of similar meaning associated with i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perimental action: one more familiar to young children and one less familiar. Children at all ages were more likely to overgeneralize usage of verbs that were less familiar to them,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s usage of verbs in particular construction types becomes entrenched over time. As children solidly learn the transitivity status of particular verbs, they become more reluctant to use those verbs in other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唐玉柱(2001)提出虚词there是存现动词的独立论元基础上,提出如下观点:在英语存现句中,there出现时,不管方位介词词组(LP)是否出现,there都是存现动词的一个独立内论元;如果LP与there同时出现,LP为附加语;当LP出现在句首而there不出现时,LP是存现动词的一个论元,可以做主语。  相似文献   

13.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中的定位动词在不同的句法构式中都可分别表达动态和静态含义。对英语定位动词的研究认为,此类动词的动作义由状态义转化而来;而传统汉语研究则认为这类动词的状态义是在静态存在句的构式作用下由动作义延伸而来的。然而对汉语定位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内晨语义特点的分析表明汉语定位动词的动作义也是由状态义转化而来的——从而为定位动词可以同时表达动态和静态场景的特殊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论元结构主要表示述语和与之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致使句表达某实体发生某种情状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而引发的,论元易位指某些动词通过其论元位置的调换可以进入不同的框架结构。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的致使句,对比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及论元结构易位的异同,介绍英语中心理致使动词翻译的常见错误,以期对英汉致使句差异的了解及翻译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6.
"得"字主谓补语句与动词次类有关,依据动词带宾语情况的不同,将动词及物性分为四个强弱等级;部分"得"字主谓补语句和把字句不可转换,这也与动词的次类意义有关,同时也与句中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论元角色以及定指非定指等性质密切相关,不可转换的"得"字主谓补语句,有不可转换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动词都可构成双宾语结构,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运作机制不同,双宾语结构与进入其内的动词会有不同的互动,所以会带来差异。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观察到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会对动词的配价进行增容或对动词的词义加以压制和修改。而在英语的双宾语句中,句式对句中主要动词的意义、使用和论元结构则具有临时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一岁儿童动词发展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句法习得与他们对动词的理解和习得过程联系紧密,但是早期句法的习得到底是以单个动词为基础还是以天生规则为基础,这个问题研究者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名北京女孩1岁4个月到1岁10个月的自发动词,从词序与论旨角色和零论元现象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探讨儿童早期句法习得中语言环境和天生规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按照英语动词的不同句法表现将其分类,研究其背后的语义动因,这是Beth Levin等提出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主要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可分别将英语中“增添”类和“清除”类动词按照其不同句法行为进行亚类型分类,总结出该两类及其亚类型动词的谓价结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动词元语义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四个元语义组成要素全部在场的动词才能用在中间语态中。句法-语义界面理论在语言的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能够发现语言句法过程的语义基础,是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大进步,是对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和C.J.Fillmore的“格的语法”走向两个极端的适时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