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司马迁具有卓然独立的生存精神-独立的人格与精神的自由。作为人的司马迁,他无论是面对世俗的眼光、权威的桎梏,还是身处苦难的深渊,都能始终恪守自身独立自由的生存精神。作为艺术家的司马迁,这一生存精神对《史记》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其写作呈现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另一方面,使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了以生存精神为准则的独特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论司马迁的货殖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司马迁货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道自然观:人性自然、物性自然、 经济自由放任。本文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司马迁货殖思想的主要内容:农业生产“丰欠循环说”与“待乏”原则;治生之术-知时、知人、奇胜;合理利润率与商业资本运营理论。本文旨在阐明司马迁的货殖思想独具特色,对现代商业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把司马迁精神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考察,其隐设前提就是司马迁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启发作用。渭南师专学报编辑部、《史记》研究室共同召开的“司马迁与当代人文精神”座谈会,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因其早期生命体验与融合儒道而形成的生命意识,弘扬一种超越于社会功利层面的理想主义精神追求。司马迁的受刑,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性的悲剧,遭受宫刑的人生悲剧玉成了《史记》悲剧精神的目的性、坚韧性与超越性;从而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司马迁超越于生死关系之上的价值观。忍辱著述的创作心态使《史记》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名言录》序张登第编选《司马迁史记名言录》,这在司马迁研究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事,“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同志们,在研究中开拓出这一新领域,这对领会《史记》要义,弘扬司马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在可庆可贺。书称“名言录”。名言者,善言也。那么,...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是对近三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总结与弘扬。在这部巨著中,司马迁弘扬与赞颂了那些具有浩大弘毅的君子人格和重视人格尊严、义不受辱的志士仁人,肯定为维护生命尊严而死,强调要有价值地赴死。《史记》人格自尊精神品格的生成与司马迁本人的特殊精神气质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学者多言《史记》中的人民性思想是司马迁主观思想的体现,这与事实不符。《史记》中的人民性思想,主要源出于三个因素:一是司马迁从维护刘家统治的立场出发,总结陈胜吴广起义的教训,要统治者切莫苛暴,以免造成官逼民反失天下的教训;二是司马迁自身的经历使其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反暴政精神;三是司马迁为使《史记》“成一家之言”,由是以不与圣人同是非的标准来总结历史经验。正是这些因素使《史记》在客观上有了人民性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吸纳中国以民本主义和人格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主自由精神,它是培育当代中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心理和文化基础;必须吸纳现代西方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法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由精神,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必须发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与现当代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它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基础;必须创造出新时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和宏伟纲领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以民主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不能以或道或儒一家标准去规范。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司马谈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对此前的学术思想一视同仁 ,兼收并蓄 ,进行了不同于董仲舒、班固的学术整合 ,达到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庄子的研究中,人们多关注庄子出世思想而忽视其忧世情怀和救世精神。其实庄子具有深沉浓郁的救世情怀,主要表现为对浑浊社会的批判,关于生存出路的探索和对心灵自由的追寻,通过"内向的心治"来拯救社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自由是摆脱了“形骸之外”的负累的“形骸之内”的自由,本文试图借鉴伯林对于两种自由的理论,从束缚自由的现实力量及实现自由的可能范围两个角度对庄子自由的实质进行论述。同时,从现实性和自由体验两方面探讨庄子式的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其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并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这一深刻主题的颠峰之作.小说以美国黑人传唱"所罗门之歌"向往"飞行"为旋律,通过小名叫"奶娃"的主人公一家三代的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不同生存方式的理解,展示出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认同白人,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探寻之路,从而为美国黑人描绘了立足美国而获得"飞行"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托尼*莫里森超越了对美国白人的向往或仇视的传统黑人文学主题,无疑开拓了黑人文学更豁达的思维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人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的个性与阮籍相似,都狂傲不羁,他出生在18世纪,正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的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面临着重重困境,但作者依然相信这样的理想社会一定会到来,在贾宝玉的这个形象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宝玉成为作者的精神幻影。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无上价值。一千五百年来,陶渊明的文化意义不断被挖掘,并受到极大的推崇。在当代中国,陶渊明尤其显出他的重大价值。种种精神危机表明,今天更需要陶渊明。陶渊明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会感召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冲破精神枷锁。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是美育的好教材。陶渊明的巨大的人文价值,应该成为人们自身修为、清洁灵魂的良药;同时,也应该成为改变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着一定的内在相似性。这是俄国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标志,是作家在特定时代中对包孕着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人的魅力”的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继承了"化"的庄学精神,对他后来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影响。"化"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化"在陶渊明的多首田园诗作中都有体现。王维深受老庄影响,又是禅宗的信徒,有"诗佛"之称,故其在诗作中常显现"空"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他们都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和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他们都讲究"游心"的旷达和"空"的意境,但并没有身心寂灭,而是于自然山水间悟人生之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