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兵学典籍,亦称《司马兵法》。《汉书·艺文志》又称之为《军礼司马法》,列在《六艺略》的“礼”类,而不象其他如《吴孙子》(今《孙子兵法》)、《齐孙子》、(今《孙膑兵法》)那样被列在《兵书略》之中。据《史记·司马穰...  相似文献   

2.
《司马法》从汉志著录的一百五十五篇,到隋志著录的三卷,到今本的五篇,期间亡佚太半。从《太平御览》、《玉海》、《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注疏》等古书引《司马法》文看,《司马法》佚文的亡佚时间当在东汉末年至北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校订前,而大量散失时间在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北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校订前的《司马法》与今本《司马法》大体上一致,在内容上尚保留了一些逸文,比今本要丰富些,但不是今本。《武经七书》的校订才确定了今本《司马法》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是世界上内战最多的国家之一。纵观五千年中华历史,其中约有二千年是在血与火中度过的。所以,毛泽东感叹道:“人民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变弓月。流遍了,效原血。”内战给中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却成为兵家的兴盛之源。现存的中国兵书达两千多部,最有名的是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镜子》、《唐李问对》。除此之外,《孙膑兵法》、《将苑》、《登坛必究》、《虎铃经》、《兵经》、《投笔肤谈》、《兵》、《太白阳经》、《三十六计》。(百战奇略)等也受到历代人士的…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5.
正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全面的规范性内容。《周礼》将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军礼作为礼的一种,其范畴包括一切与军队、战争相关的法令制度和仪式活动。清代学者秦蕙田所撰之《五礼通考》即以五礼为纲,《五礼通考·军礼卷》的内容包括军制、出师、校阅、军战、田猎、马政这六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94-195
2011年.上海舞台艺术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进行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并力求在表演风格与表演技艺方面有新的突破。新创作剧目有京剧《梨园少将》、沪剧《军礼》、中篇评弹《上海光复记》、话剧《共和国掌柜》、《四一一·上海夜》、《人面桃花》等近40部,音乐舞蹈杂技作品有舞蹈《茶山情歌》、《心中的达卜》,歌剧《那时花开》,杂技《双人软钢丝》、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2-92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日前宣布,将今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亚历克西·热尼兰及其处女作《法国兵法》。《法国兵法》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讲述的是上个世纪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战争。有书评认为,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描写恢弘磅礴,能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学术名,自古及今,有不少人将它视为兵书,甚至王夫之将其称作“言兵之祖”。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为了实现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兵家影响至为深远:一是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二是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相似文献   

9.
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是唯一一部关于三峡的志书,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此书流传不广,明清及近现代有关三峡之介绍或专门著作几乎未提及.《三峡通志》不但在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方面有文献史料价值,还可以用来了解人物资料、地方风俗、名胜古迹、典故传说等,为当今三峡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郑金洪 《寻根》2012,(6):134-135
溯源 传说古时有位名人杜康,任宰人,即掌管膳食的官.《说文解字》又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秣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国王,居住今河南西部.杜康是已知中国最早姓杜的人,但其后裔世系缺乏文字记载,无从可考.现代杜姓的起源,有典籍记载的主要有二: 一是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帝舜时,尧的儿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子孙在夏、商时任诸侯国君.周成王时,唐国被灭,其封地给成王弟叔虞,原唐国的国君被封于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桓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后杜伯受人诬陷被杀,子孙以杜为姓.  相似文献   

11.
北宋司马光《古孝经指解》所据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古孝经》,南宋以来凡谈《古孝经》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还将“指解本”经提出来,冠以“宋本古孝经”之名刻入《知不足斋丛书》之中,《四库全书》也照样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孝经》相比较,认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本通过考察传世“指解本”《孝经》和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孝经》,发现今传《古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的原本,而是经过后人改编,将其与范祖禹《古孝经说》、唐玄宗《今孝经注》相合并,在经上已有很大改动,已不再是司马光作《指解》时的原本了。后人根据传本《指解》经来考察《孝经》的今古问题是非常靠不住的。本认为,为了恢复司马光原书的旧貌,应以大足石刻本“古”对传世《指解》进行重新整理和校正.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经典,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以此看《论语》,它蕴含着研究的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前者主要指《论语》思想产生的时代视野-认知方法、返本开新的损益方法和以"事件为本体"的经验讲述方法;后者首先指《论语》的文化语境、文本语境、篇章语境的还原方法,其次指《论语》内容的后证法、前证法、同证法和自证法。后证法指以后世观念及研究成果为依据证明前人成果的得失,这是研究《论语》时最需慎用的方法;前证法指运用孔子生活时代之前的文献来证明《论语》思想;同证法指运用孔子同时代文献来求证《论语》思想。自证法指以《论语》自身内容来证明或澄清《论语》思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编後     
编後本期“文史新篇”专栏刊出的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前言,以及《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今读示例,是作者一部新著的选篇,我们对泽厚先生给《中国文化》以优先发表的机会,特致谢忱。汉唐以来,释证《论语》之作多矣。李释之特点,是不拘旧说,“以意逆志”...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17,(1)
正什么是类书?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分类意识、分类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知识沉淀达到一定厚度的必然结果。《四库全书总目》卷135《类书类序》载:"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与人文学术丛书》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和启动之际,经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策划,张岂之先生主编,组织年轻人文学术研究者撰著的一部大型丛书。其中既有与西部开发有关的研究内容,也有与西部开发没有直接关系而属于人文科学普遍问题的研究。丛书首批共十本,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沈云 《华夏文化》2021,(4):5-10
今本《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是一本占筮之书,主要内容包括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战国以来形成的解释《易经》的著作,总共有七种十篇.通过《易传》的解释,原本的占筮之书呈现出了哲理化的倾向.《系辞》是《易传》中的重要一篇,其主要内容是通论《周易》和筮法的大义,解释时并非逐句分析《周易》经文,因此与其他篇目相比较更有哲理性,在易学史和哲学史上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易传》中的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主要包括 :国君治国 ,贤臣辅佐 ;神道设教 ,以德育民 ;明察刑罚 ,修正法律 ;容民畜众 ,保民无疆 ;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革故鼎新 ,与时偕行 ;万国咸宁 ,保合太和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个方面揭示了《易传》德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走西口”人与蒙古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亦是西口地域5000年历史文化的延续。西口文化的内涵西口是一地理方位,明末清初西口指杀虎口,思想家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就曾写诗《自大同至西口二首》。康熙亲征噶尔丹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商贾骈集,西口即指归化城,商号印章皆刻有“西口归化城”。俗语:“东口到西口,喇嘛庙至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至包头,当时长城以北的四大商业城市。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文化是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不仅是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郑金洪  郑俊娅 《寻根》2014,(6):137-139
胡姓溯源胡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妫氏:《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虞舜妫氏后裔33世孙胡公满,封于陈(在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胡公满子二,长申公以父满公谥号姓胡,次日公以国号姓陈,胡陈同祖同宗。二是出自姬、归姓。《通志·氏族略》载:周朝有一支姬姓人建立胡国(在今河南郾城),又有一支归姓建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及国人都以胡为姓,世代相沿。  相似文献   

20.
一文征明《雨余春树》的问题石守谦先生在讨论文征明(1470-1559)的书作《雨余春树》时说:"虽在书题上未见与送別有关,实际上却是出自那个转变时的一幅送別图。"石守谦承认此画从主题上与送别未必有关,表面上"只是一幅充满古意、清雅的山水图。"并且,《雨余春树》"不仅仅是对某一状况下、某一苏州地区风景外形的描绘而已",这种山水"与画家对吴地山水的感觉有关","还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