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2.
王世力 《阳光搜索》2014,(3):112-114
面对不同的探究课型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探究教学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使探究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为此,结合《浮力》一课,就探究教学的结构优化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强调以“探究”为核心,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学习科学,可见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让学生自己找水喝。遵照这一新理念.笔者在执教《水的浮力》一课时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浮力的学习,要通过探究进行,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对于物体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的层次,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但要求学生能解决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浮力问题。而同学们在学习中,对解决实际问题总是难以随愿,本文探析浮力易错题的成因。一、受题目信息的干扰解答物理试题时一定要抓住有效的信息。信息的捕捉对解决物理问题至关重要,但试题往往会有一些信息会对解答产生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介绍了中学物理《浮力》一节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得出了通过对该节课的探究式教学,学生能够体验探究过程,排除生活错觉,正确理解浮力,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新课程改革后,《浮力》一节的难度虽然降低了,但浮力计算题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对有关浮力的两道典型计算题进行解析,探究求解方法,形成应对这类题型的求解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结构一般由“探究的准备、探究的展开和探究的延伸”三个环节组成。但面对不同的探究课型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探究教学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使探究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为此,笔者结合《浮力》一节课,就探究教学的结构优化谈些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片断选登中卫县城镇三小许卫华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人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一、背景分析与设想《浮力》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对浮力的认识----浮力的初步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章各节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应用到前面学过的密度、重力、液体压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浮力现象学生较熟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  相似文献   

12.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谈“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用的材料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供科学学习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课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怎样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探究材料”?下面以两案例入手,对材料的“结构性”进行诠释。案例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的沈跃群老师在2001年4月上《水的浮力》这一课,他向学生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沈老师就放手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5.
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物理基本概念、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知识结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这几个方面。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浮力作用,建构核心概念;制作浮力方向演示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分析浮力产生原因,锻炼逻辑思维;利用"拉力差法"测浮力,避免知识负迁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感悟科学研究方法;改造"排液法测浮力"实验,培养科学创新能力;挖掘问题隐含条件,培养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6.
看了贡惠珍老师教学的《水的压力和浮力》的后部分《水的浮力》的实录,受益甚多,结合自己的教学,有一点看法。前半课的课堂结构不够合理 a、教学开头就让学生体会浮力(我们亲身体会水的浮力),接着出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宛如学生已知浮力的似的;在途中又出现:“那么什么叫浮力呢?”此两处矛盾。造成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则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结合《浮力》教学,做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景生 《福建教育》2005,(7A):49-50
在一次全省的科学教学培训活动中,我代表厦门市在现场上了观摩课《鹌鹑蛋浮起来的秘密》(苏教版三下教材)。本节课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特点,受到与会老师的充分肯定。这节课教材意图是让学生探究“水中加盐加大水浮力”的问题。由于学生平时对于“盐水能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太熟悉了,学生求知欲不高,学生被迫接受的活动探究徒具形式。通过反思,我决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突破口,改变原有教材的探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陈永强 《西北职教》2009,(10):46-46
物质密度的测量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物质密度的测量一节中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为探究实验原理,如结合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原理等力学知识可以为测量物质密度提供多种方法。用多种方法测量物质密度既能加深学生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原理等力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将结合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力学知识对密度的测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浮力》一直都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浮力有不可名状的畏惧,教师在教学时也会产生难以言状的伤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浮力》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认识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影响因素,知道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谈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