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重温鲁迅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名字,这个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重要人物,今年是他逝世后的第70个年头,到现在他究竟能不能被我们“绕开”?鲁迅精神和他的作品是不是如某些人所断言的“过时”了?鲁迅与他的作品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鲁迅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鲁迅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鲁迅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鲁迅精神,就要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鲁迅精神,就要甘为“孺子牛“;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坚持“韧”的战斗;弘扬鲁迅精神,就要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鲁迅,走向人的现代化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洞穿中华民族历史时空的“呐喊”却至今没有引起国民的注意。我们依然冷漠、卑怯、麻木、自欺。而如果我们对鲁迅的“呐喊”依然充耳不闻,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会有什么希望。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首先惊醒,为“国民精神的新生”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学思想和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化精神的制约,二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坚持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民族的自省,使中华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鲁迅的文章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横眉冷对”的确是鲁迅形象至为鲜明的特点。如在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用“自夸”、“他信”、“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等词进行挖苦讽刺,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钻研和敬仰,那就是独立精神、韧性精神和泥土精神。,独立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脊梁的正气和胆识;韧性精神体现了华夏儿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秉性;泥土精神则是中国知识分子踏实勤谨的品质和风格。这三种精神最能展示鲁迅的风骨,最能体现世所推崇的中华“民族魂”。在物欲横流和官本位猖獗的当下社会风潮中,鲁迅有助于我们感受华夏民族魂的召唤,重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3.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具体的“狂人”形象,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精神特质,分析“狂人”精神基因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遗传和变异,并论述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中国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预定轨道。飞船绕地球76圈以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安全着陆,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是中国人的自豪!“神六”一飞冲天,举国欢腾。我们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神六”飞船发射、变轨、遨游和返回着落的全过程,其间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更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和中国人的载人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也“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刘云生“心根语文”课例展示,意在探索语言与心智在儿童心根处互动共生的问题,似乎和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心、性”的观点有某些关联,立意很新,内涵丰富,给我们打开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7.
著名当代文学作家马烽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的作品,而更重要地是通过这些作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定立场;学习他敢于冲破旧世界,敢于向黑暗势力进攻的英勇气魄;学习他光明磊落.严于‘解剖’自己,不断自我改造的精神;学习他辛勤写作,严肃认真的创新态度……总之,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8.
《铸剑》创作于20年代中后期,取材于中国古代“三王冢”的历史传说故事。鲁迅严肃地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他从这个充满血腥的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一种充满勇敢决绝的牺牲色彩的斗争精神,它与鲁迅自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倡导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十分吻合。小说凝聚了鲁迅该时期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精神和实质的精确把握。宴之敖者是鲁迅所理解的战士、革命者形象,是鲁迅自我意象的象征。作品包含着鲁迅对革命斗争经验与革命者命运的深刻、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吴艳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3,19(1):14-15,71
鲁迅杂文中有一个显在的命题——“苦”:“生”之苦与“战”之苦。这正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路漫浸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本质的具体写照。对“苦”的透视、剖析,“苦”中的挣扎、搏击,使鲁迅在虚妄与绝望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而获得“过客式”的悲壮动人的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自觉时代"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鲁迅提出的“学的自觉时代”追本溯源,按迹寻踪的作了翔实的回顾。通过“摆脱巫化的束譬”“誓脱人的垄断”“注入市民精神”的论述,引出中国学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学的自觉时代的结论。并且由此而引发中国学史分期划段的新议论,主张分四个时期、划成十三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