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商凯凯 《学周刊C版》2019,(3):100-101
特级教师韩军在执教《雷雨》这节课时,独出心裁,以"周"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阐述了具体人物,又很好地梳理了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物命运。韩军老师对《雷雨》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的解读,实质上却也是立足于文本、基于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正>一2015年发生的韩军老师与李华平老师的这场论争,对于认识语文教育教学,对于端正语文教育思想,无论是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必要和及时的,也是意义深远的。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4年第10期上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里的语文课——兼评韩军〈背影〉课例》,对韩军《背影》课进行评析,认为韩军这节课把"生命和死亡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语文教育价值为导向。韩军老师对《背影》"生与死"的解读不可谓不新,但从语文教育价值取向上看,尚有缺失。  相似文献   

4.
<正>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凭借。语文教学应当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学习语文。游离课文,游离课文整体的语言表达,势必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泛文化课。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正是泛文化课的典型。且在各地七讲《背影》,影响不小。分析其失误,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一、游离课文的语言表达,何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韩军老师把《背影》的主题解释为"喟叹生命"。然而这一主题却不是从课文中读出来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喟叹生命"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相似文献   

5.
张伟丽 《语文知识》2016,(21):82-85
韩军的《背影》公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发了两年多的论争,它肇始于李华平2014年末发表的《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此文认为韩军的《背影》教学解读实乃盲目求新、哗众取宠的误读,教师不能拿基于个人生活感悟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1]。随后有数篇论文相继发表,支持此文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韩军老师的公开课《雷雨》(《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第4期》)与众不同,切入角度新颖,以"周"字贯穿教学,梳理情节,阐述人物,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加上韩军老师个人独特的学养、卓越的朗诵以及熟练的课堂言语,确实让我们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盛宴。然而,正如韩老师的《背影》一样,《雷雨》这一课也在语文界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也正像2015年《中学  相似文献   

7.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翟娓 《语文知识》2016,(21):86-87
2012年,新语文教学代表人——北京的韩军老师在"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上了一节《背影》的研讨课。之后,围绕韩军《背影》教学的视频、实录、解说等资源,国内语文界先后开展了多轮大讨论。其中以四川师大李华平为代表的多位教授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其实,当年韩军的《背影》教学实是教学实验,是非典型的教学课例。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0月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接着,韩军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背影〉课七说》予以回应。此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剩下许多困惑,谁对谁错,何去何从?仔细看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李教授的评  相似文献   

10.
韩军老师所授的《背影》一课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其中,韩军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是众多专家学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基于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分析,韩军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强制灌输教师解读为最终指向,对话内容多脱离文本而肆意创生,对话类型多具有限定性而使学生思维受限,多媒体为载体的间接对话以教师之思混淆学生之思。综上所述,韩军老师假借民主对话之名行专制独白之实,在课堂上建立起教师话语霸权以实行灌输式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性泯灭殆尽。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刊发了李华平老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该文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成为哲学课、美学课、生命教育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独有的使命。该文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1月份、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B刊)与《新课程研究》共刊载了4篇批评韩军老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些批评有其合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但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因为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  相似文献   

13.
7月14日奥运圣火梦圆长春,祥云火炬激情传递。也正是在这令人激动的日子里,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走进我的视野,最终走进我的内心。上午聆听了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的报告,深刻地感受到名师“滴泪泣血说语文,从容练达做韩军”的人文教育的风采;下午,韩军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好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相似文献   

14.
《背影》教学史上有三次大讨论,分别出现在1951年、2003年和2015年.其中以2014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一文所引发的“李韩之争”影响最大.“李韩之争”成为语文教学史上的关键事件,将《背影》的解读与教学推到一个新的学术层面,使其丰富的内涵和巧妙的艺术形式不断被读者咀嚼、品味.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8月17日,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程春雨老师,在克什克腾旗上了一节语文课——《背影》。程老师跟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背影》的时候,我坐在学生身边,聚精会神地观察和倾听,试图读懂这节课堂。先有教师的深度阅读,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阅读。张华教授说,视角是世界本身的特性。读《背影》,把视角定位在"父亲"上,是一种视角,也是大多数人阅读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相似文献   

16.
潘国胜 《教学月刊》2008,(12):63-64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据说是“到现在为止”“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界对《背影》的解读则涌现出异彩纷呈,更具有文化深度性和思想自由性的观点。而我觉得《背影》经典就在于它首先是抒真情,表真意,才会感人至深。在这个真心实意的基础上,其他种种解读才更加丰满。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背影》不仅写出了父子相互之间的深情,也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及忏悔。  相似文献   

19.
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力图创新,却也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首先是采用了强制阐释的解读方式,包括“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混乱的认识路径”,导致将课文的主旨由表达“父子之情”扭转为阐述“生死之理”;其次是强行偏离了阅读教学的应有内容,没有明确地训练阅读技能,而是着重探讨课文内容;最后是采用了强令接受的教学行为,不是采用对话的方式而是设法强令学生甚至作者接受自己的解读结果.总之,可称之为“强制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一直是语文界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探讨韩军的《背影》新解码解读的合理性,试图挖掘教师个性化解读的意义。总结出教师个性化解读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也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最终生成创新性文本。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更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解读,以教师个性引领学生个性,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