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广州市荔湾区信息技术新教师的增多,新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广州市荔湾区教员工作的重点和关切点,“二元五次”常态课例研究法是新教师培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合作教学设计——教学及同伴观课——反思及评估修正——修订后再教及观课——再反思及成果分享等流程,能使培训的深度有较大的提高,教师也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的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课例研修是一种以教师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反思性实践研究。按照“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行为跟进”的课例研修模式,我校地理组连续两年进行了四次课例研修。通过研修,我们认识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作用,并梳理出了初中地理教学中主问题构建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立足“本土化”的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研修是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现在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已经走进了"高原期,"看上去轰轰烈烈,但教师却很少有主动的、自觉的研究行为。如何冲出这个怪圈,邱隘实验小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教师现状,创设了"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研修总模式,立足"教师反思、同伴互动、专家引领"三个层面运作,用活"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网络沙龙、阵地建设、校际交流"五种载体,注重研究过程中基本操作模式的提炼,以制度、教师可以看见的自我发展促使研修深入。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教师培训模式俗套,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生机与吸引力的现状,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五段互动式"培训。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与阶段。模式一推出,就以其独创性、新颖性强烈地冲击着教师们的视觉、听觉与知觉,  相似文献   

5.
微课程采用"短小精悍"的模式,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创新与拓展。地理微课程整合了多种课堂研究途径、提供了向他人学习与教学反思的机会以及整合了现代教学培训模式,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自主研修、多方协作与同伴互助以及互助性观课等策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和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参照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重庆市提出"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的"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其中,理论研修定位为更新学员专业知识,影子研修着眼于提升学员教学能力,反思研修聚焦学者型教师培养,实践研修则指向成果转化与示范引领。在重庆市2010年的"国培计划"工作中,"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益。  相似文献   

7.
张涛  黎万俊  李光琼 《四川教育》2021,(5):18-19,22
校本研修倡导"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原则,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通过解决教师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聚焦农村学校,基于实地调研和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了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现状、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了改进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校本研修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磨课"就是最好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研修或集体备课是最好的"磨课"时间.所谓"磨课",笔者认为就是指由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择教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研组以往"备课、上课、说课"方式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教学反思能力是新时期高中教师的必备能力.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变革培训方式,增强化学培训的学科针对性;增强教师对问题的敏感意识,提升教师捕捉关键问题的能力;做好文本叙事,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深度反思;开展课例研修,以集体反思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大规模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重庆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基于培养农村"种子"教师,助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思路,在广泛调查参训学员培训需求,反思已有培训缺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为主的"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其中,理论研修定位为更新学员专业知识,影子研修着眼于提升学员教学能力,反思研修致力于专家学者型教师培养,实践研修指向成果转化与示范引领。在实践中,大家对于反思研修的认识比较模糊,为此,课题组专门开展了调研,提出了提升国培学员反思研修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在《我是一只小虫子》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立足学科素养,优化教学策略"的主题课例研修。通过聚焦目标内容精准定位、教学方法策略优化和学生能力发展提升三个阶段和设计—实践观测—反思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策略—改进五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阅读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研修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全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传统的校本培训基础上,提出“互联网+工作坊”教师研修的新模式,旨在帮助教师突破传统培训在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以互联网为背景,开展以工作坊为载体的教师研修活动。教师们通过名师工作室、专题学习QQ群、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等途径参与丰富的研修活动,并借助“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微课网”等优质数字资源,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学习、反思、合作、科研等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是一种校本研修活动,它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体教学过程,又是教研组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研讨的过程.有效的校本研修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也需要教师同伴的相互合作,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以"精心预设,关注细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法,在课例研修中扎扎实实地推进群体的专业成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教学反思"能力校本培训策略的整理,总结隐性的"思维能力"培训模式及基本规律,进一步揭示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在校本研修中内在价值及作用,对指导校本研修,提高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46-149
一线教师培训者培训旨在强化一线教师作为培训者的角色意识,使其成为本区域内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培训的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应遵循发挥学员主体作用、注重培训方式多样化、导师进组指导研修的基本理念,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实行导师进组制、培训全程深度反思以及同课异构——基于教学现场的教学诊断与评价"四环节"有效实现一线教师通过培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以及作为"种子"教师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语文组把校本教研作为组员校本培训的主渠道,立足课堂教学,依托课例分析的感性实践,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协作,专业引领,教学案例写作等途径,探究课堂教学优化规律,促成教师升华教学积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115-119
课例研修模式具有情境性、反思性及建构性等特点。以课例为载体、组建研修共同体、开展临床教学研究是课例研修模式的三大操作要素。实施课例研修模式时应联系教师实践性知识,引导教师参与课例研修活动;通过讲解、示范与指导,促进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让教师在观摩、练习、交流、反思中获得感悟;促进教师自觉开展教学反思与研究,重建与创生教师实践性知识,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相似文献   

18.
我校的"同课研究"是集"实践、展示、反思、互动"于一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坚持教师是"同课研究"的主体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参与者选择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采取"选取课例、集体备课、示范引领、反思修改、全员参与、分析整理、全面提高"的研修形式,形成了人人参与备课,人人参与观课,人人参与议课"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构成了好学习、善研究、能合作、会创造、求发展的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中,我们往往偏重于理论研修课程的设计,轻视实践研修环节,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培训实效性和发展性不强。为改变这种状况,重庆市在承担"国培计划"任务过程中,创设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反思研修、实践研修"四阶段教师培训模式,特别强调实践研修的重  相似文献   

20.
我校数学组尝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策略,进行研修,旨在通过对某个课例进行"同课精构"或"同课异构",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的增长,将先进理念具体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专题教研活动,我校每一位数学教师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拟订与课堂教学实施的和谐统一"有了较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