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绘画的类目中,有一类属于描绘国内少数民族或外国来我国聘访者形象的作品,名为《职贡图》。“职贡”二字,初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同书《夏官·大司马》有“施贡分职,以佐邦国”的记载,郑玄注:“职,谓赋税也。”《淮南子·原道训》:“匹夷纳职,”高诱注:“职,贡也。”可见,历代对职贡的一般理解认为是觐见朝廷时,除了来人以外还要附带一些必备的礼品——贡物。  相似文献   

2.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相似文献   

3.
“贝”是《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称《说文》)第六卷下篇的一个部首.《说文》对“贝”字的说解是:“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段话除了说明“贝”字的意义和造字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概述了在我国“贝”用作古代货币的兴衰历史,是考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对于“海介虫”,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介虫之生于海者.”贝是生活于江河湖海并长有坚硬甲壳的软体动物之总称,如蛤、螺、蚌之类.贝在《尚书·禹贡》、《尔雅·释鱼》等上古典籍中屡见记载.  相似文献   

4.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5.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 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 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有训:"殛、窜、放、流,皆诛也."其"诛",广义上讲就是治罪,它固然有"杀死"义;但"诛"字从言,《说文》:"讨也",即声讨、责罚.《尔雅·释言》:"殛,诛也."(宋)邢昺疏谓诛责也.(《康熙字典·辰集·歹部》上)"诛责"意义上应该不是"杀死".郝懿行《尔雅义疏》:"殛,诛不必杀矣."那么,鲧究竟是被诛杀了还是被责罚治罪呢?  相似文献   

6.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7.
《尚书·禹贡》中有言:"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五洲四海,"暨南"二字便是出自于此。  相似文献   

8.
问:语文版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附录二·汉字的形体·汉字结构的类型》中说:“从汉字字形结构上说,现代汉字大致可分为形声字、会意字和记号字三类。”以前的初中语文课本讲汉字结构从末提到“记号字”,“记号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首次出现的新概念,而教材在解说  相似文献   

9.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现行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将"习"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是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当代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习"解释为"实习",强调学了以后需要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10.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38页中"贝"字甲骨文书写为而表示人民币符号的为"■",本人原以为人民币符号"■",来源于甲骨文,特别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两者纯粹是历史的巧合。"贝":1.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2.指贝类动物的硬壳:贝壳。贝雕。3.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尚书·盘庚中》,中国古代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中国商周时期的墓葬中有出土发现。商代的卜辞  相似文献   

11.
读了《数学教师》1993·6期廖小猛老师《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未释概念》一文,给我很大启迪。原文指出:“所谓未释数学概念,指在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但在教材中又出现或在教学中必须使用的概念”。并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结合内容发掘出与之有关的未释概念”。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13.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我国游记散文的渊源,极为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和富有神话色彩的《山海经》。此外汉大赋的形成,也给游记散文以一定的影响,如枚乘《七发》中的广陵观涛一段,便为历代游记散文家所称道。必须指出,从《尚书·禹贡》到《汉书·沟洫志》以至《七发》,只能说是我国山水游记的萌芽,严格地说来,我国真正的山水游记散文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文中有"若不阙秦"句,其注解为:"[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据《汉语大字典》载,"阙"字有三种读音,分别为"què"、"quē"、"jué",为何这里读为"quē",解释为"侵损、削减"呢?本文试解释之。本文原文选自《左传·僖公三  相似文献   

15.
说“属”     
“属”字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解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异很大。中学文言教材里“属”字出现的次数就不少。由于它牵涉到异读、引申、通假等问题,显得难以把握;再加上有的地方注释有误,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本文拟以中学教材为基础,从各种不同解释的相互联系入手,对“属”字异读、引申、通假的一般规律,作些分析和归纳。 《说文》:“屬,连也,从尾蜀声。”可见“属”是形声字。徐锴在《说文系传》里进一步解释说:“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王力先生采用直接释义的方法,把“属”解作“连接”,对徐锴的“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的“本义”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解释只着眼于字形,而于古书中查无实据,“以不讲为宜”(《古代汉语·编后记》)。不管徐说是否可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属”的基本义是“连,连接”。这一点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这个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一、《说文》一书对"西"字的误释"西"字作为方位名词,用的是假借义。有关对"西"字本意的解释,以《说文解字》最具代表性。《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放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①此说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认同,兹不一一赘述。随着学者们对甲、金文,对《说文解字》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慎对诸如干支、四方、五行等的解释都不可靠,对"西"字的说解也当属误释。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以象形程度很有限的小篆作为训释的根据,而这种错误产生在当时的疗史条件下,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  相似文献   

17.
"馘"与"聝"辨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聝,或从,为."①""即"首"字.""也就是"馘",是"聝"字的或体.  相似文献   

18.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中的“败绩”,中学语文课本上直接注为“大败”。“大败”何以言“败绩”呢?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败绩”的“败”应即“(贝辶)”字,“绩”字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因此叫“败绩”。(参见陆宗达《训诂简论》164——165页及《北京教育》1982年第7期《“败绩”考》)此说值得研究,为什么这样巧,“败绩”两个字都是别字?据笔者初步统计,“败绩”一词,《春秋经》中出现十六次,《左传》中出现十七次,共三十三例,无一例写作“(贝辶)迹”。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的汉字是有故事的,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我们一同走进中国汉字,去了解更多的汉字故事。读《“贝”的故事》“贝”字是怎么来的呢?读一读课文《“贝”的故事》,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读过《“贝”的故事》,相信你已经充分了解了“贝”字,给大家讲一讲“贝”字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