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有系统地了解人造卫星的知识,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了“人造卫星问题解答”若干集,第一集在今年十一月底出版,其他各集也将陆续和读者见面。“人造卫星问题解答”第一集共收集了九十多个问题,其中有:什么是人造卫星,卫星的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的,怎样观察卫星的运转等。这些问题是从北京、上海等地所举办的人造卫星演讲的听众中搜集来的。所作的通俗的解答,曾经请有关专家审阅。此外,为了便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科技快递     
焚香致癌风险堪比吸烟对于部分人来讲,焚香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习惯。但最新研究认为,这些由植物材料和油混合制成的香焚烧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来自丹麦、美国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对人  相似文献   

3.
自人类发明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人造卫星便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通信卫星让我们方便快捷地收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卫星电视节目、让我们听到来自全球移动电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晶莹 《世界发明》1998,(2):7-11
目前.世界各地悄悄地掀起了一股GPS热潮。GPS是一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是借助于人造卫星实现其功髓的最新一代无线电导航系统。人类发射的人造卫星,虽然运行在九重天外,但它们还依依不台地眷恋着地球,脉脉含情地向地球频送秋波,忠实地执行来自地球的每一个指令,热心地为人类服务。GPS是这些卫星群当中的佼佼者。因此,最近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专家们将GPS誉为“人类在蓝天上的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5.
奇云 《发明与革新》1992,(10):19-21
太空科学家设想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站”,是一颗大小象美国曼克顿岛的人造卫星。该卫星收集太阳能,并把能量发射到纽约州北部的接收天线场,供应整个纽约州所需的电力.  相似文献   

6.
两极科学人类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科学技术将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命运与前途。那么,地球的两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两极是科学家的天堂;有人说,两极是科学研究最好的实验室。这是因为,两极许多独一无二的自然现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信息;而两极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又为科学家们创造了施展本领的机遇和舞台。因此,两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最新技术的跟踪研究与文献的收集,了解到国外环境监测技术的最新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资料,以对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分析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历险两极     
南极探险 极地世界之所以重要,正因为有"极地风"的缘故.地球像是一个热动力机,热源在赤道,冷源在两极.阳光在赤道地区把空气晒热膨胀而上升,然后向两极分流,在两极冷却下降再吹回到赤道.这就是地球上产生空气对流和出现风,雨、阴、晴气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太阳帆     
近几年来,人们发射了不少人造卫星,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大自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然而,这些卫星的寿命都不长,有的绕地球转了几千圈,有的只转了几十圈,就落下来烧掉了。其原因是,人造卫星在二、三百公里上空的稀薄大气中飞行时,由于和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它的速度就逐渐减慢,离心力减小,结果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堕入稠密大气层,和空气发生强烈的摩擦而烧毁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卫星上各种科学仪器都可以工作较长时间,无线电设备依靠阳光电池供给电能也可以不断地向地面发送情报;只是由于高空稀薄大气的阻拦,使人们化了很大代价才送上天的人造卫星很快夭折。当然,我们  相似文献   

10.
南极洲四面环海,而北极则被大陆所包围,所以南极洲有点象是北极的负像,这些情况可以部分地解释在两极所能看到的气候差异。但是,现在收集到的有关南极洲天气的资料相对而言都是近期的,因而难以对两种气候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因此,气候学家们必须设想别的手段来重修南极洲的历史,他们利用了一些关于冰的研究,经过最后的分析,这些研究提供了比其他大陆现有的要丰富得多的资料。尤其是,对南极洲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有关平流层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社科文摘     
你知道天高地厚吗? 地有多厚?根据人造卫星测定,位于南美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是地壳最厚的地方,尽管其海拔只有6310米,但它靠近赤道,而地球赤道半径较之两极半径长约21公里,所以它距地心比世界第一峰的珠穆朗玛峰还多2公里。在南美洲海岸外的大西洋底,沿大西洋中脊一条从北向南的裂缝中,发现地壳最薄处为1.6公里。迄今,经过科学家计算,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如果从南极点挖一个洞,一直从北极点出来,那么这条隧道的总长度为1.27万公里。  相似文献   

12.
丹麦一个医学研究小组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用新发现的一种酵素来转换血型,不管是A型、B型,还是AB型,都可以转换成O型血。  相似文献   

13.
李跃辉 《现代情报》2013,33(12):156-158,163
专业图书馆主要是满足特定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文献资料储藏单位,一般出现在各种专业化的单位和部门中,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快速的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和专业资讯。不同于公共的大型综合图书馆,小型的科技类图书馆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受众人群,因此,对于资料的要求也比较具体,这就需要这一类图书馆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本单位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型专业化图书馆管理经验,针对这一类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笔者总结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正人造卫星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太空时代,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人造卫星60多年的非凡历程。如今,庞大的"卫星家族"中,有一类小巧玲珑的卫星系列正异军突起,井有望成为未来国际航天发射的主力军。"鸿雁"让通信无死角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然而在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人们难免会出现一些无奈:"您呼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即使你有天大的事情,没有信号也是白搭。  相似文献   

15.
成宇 《百科知识》2004,(12):23-23
大气对流和大洋环流是地球系统内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大气和大洋循环系统就像是一架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流向两极,下降后又从两极返回赤道;另一方面,两极强大的洋底冷水流向低纬区流动,而赤道暖流又从海洋表层向两极汇聚,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环流。因此,人们把赤道地区称为热源区,而把两极地区则称为热汇区。  相似文献   

16.
沉陷的大地     
DAWN  STOVER  山佳 《科技新时代》2007,(6):10-11
2月22日,当美国圣安东尼奥危地马拉城居住区的人们正准备就寝时.大地突然塌陷,露出了一个直径30米、深48米的大洞。这个大洞吞噬了5栋房屋,1名父亲和两个十几岁的少年遇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包括半导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等在内的物质科学继续发展,推动了通信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晶体管计算机出现,和平利用核能;而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空间时代的开始。同时,  相似文献   

18.
正丹麦一家初创公司最近发明了一款能在200米水深拍摄的Octospot运动相机。考虑到在不同水深拍摄的影像可能会出现颜色偏差的问题,相机特别配备了压力感应器,能应对水深和压力自动调节白平衡。另外,Octospot还装有能记录水深、水温、下潜的路线等资料,并将其显示在  相似文献   

19.
大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果能在大地震出现前发觉危险即将来临,就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可是预测地震目前还不现实。最近,好消息传来。法国的一颗专门探测地震产生的无线电波的人造卫星发现,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科技》2008,(5):64-64,F0003
本期编者再次摘取了《新技术与创新的经济学》最新一期的论文。这些论文分别讨论了丹麦与瑞士在创新经济中的相关特点与举措,特摘译在此,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 本栏目所摘译的内容均来自www.informaworld.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