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正是”是一个集不同性质的语言形式于一身的同形异构体,可以区分为短语和副词两大类。“正”作为副词时有时可以和“正是”互为替代。文章认为只有附加式副词“正是”的语义重心在“正”上,和副词“正”存在替换关系,并且只有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环境下。才存在替换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3.
本对作语气副词的“都”从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都”强调的是某种情况的非寻常性,在句中有一定的强调范围和强调重心,其中强调重心总是在特定的语用层级中处于高层级上。“都”句带有预设,并使之常常有另一层隐含义。“都”作强调副词的语义是由作范围副词的意义逐渐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刘全祥 《广东教育》2011,(11):47-48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个内容.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由倍数关系(例1)变成相差关系(习题)后,将“倍数关系替换”和“相差关系替换”中总量的“不变”和“变”作为替换中的区别点加以比对就成为教师乃至教参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转折连词“可”与“可是”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有相同之处;二者也有不可替换的几种情况:“可”能同时表转折与强调;语音节律对二者有制约作用;“可是”后常有短暂停顿起到缓和转折语气的作用;在某些固定格式中两者不宜互换。  相似文献   

6.
《儿女英雄传》中的“颇”类副词有“颇”、“颇颇”和“颇为”。“颇”可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颇1”和“颇2”。程度达到“很”级别的为“颇。”;未达到“很”级别的为“颇2”。“颇2”的数量远高于“颇。”的数量。“颇颇”也可分为“颇颇1”与“颇颇2”,程度方面,“颇颇”的程度与“颇”相比呈两极增高的态势。“颇为”意义与“颇”相同,程度方面,不同情况对应“颇”的不同程度义。本文从“颇”类程度副词的产生年代、程度等级、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颇”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探求“颇”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8.
说“把”     
就“把”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谈了一些看法:认为把字句里的“把”是个介词,“把”表示“把”后面的宾语是动词的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把字句的“把”是一个语素,“把”可以用“使”去替换只是把字句与“使”字句表义相同的偶发现象。  相似文献   

9.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只有”与“只 有”的用法及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是词,既是连词,又是副词;“只十有”是词组。由于它们音同形同且所处语言环境相似,因而容易引起理解和分析的错位。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组合关系和隐现条件的差异,它们所处的句子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只有”与“只十有”的用法及分野在这些不同特征的揭示中逐渐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2.
王楠 《文教资料》2010,(9):31-34
副词“才”和“就”的用法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同时一直以来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经过对现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几种教材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不同步的现象。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即语法研究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本文从语法研究领域的部分现有研究成果出发,从对比教学的角度,对基础汉语精读课上副词“才”和“就”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就”与“不过”都能以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二者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可以互换使用,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析出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表示范围,表示强调的语气,这是现代汉语副词“都”字的两种基本用法。本文讨论“都”字的三种特殊用法:①疑问代词“谁”等,后边用上“都”与之呼应,就不表示疑问;②“和”“同”“跟”组成的短语往往会造成歧义,用上“都”可以消除歧义;③量词重叠作主语的定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表示何种语法意义,“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考英语命题有个新特点,就是有不少高考题是考查某些“难认”副词的用法。这类题与其说是在考查副词的用法,还不如说是考查考生是否“认识”这些副词——因为这些副词都比较“长”(多于8个字母),同时也比较“难”(对许多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可能是生词)。事实上,只要考生能认识这些副词,然后分别将其代人句子,意思最通顺的即为最佳答案。请看几道高考题:  相似文献   

16.
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和“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两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只”的语义指向是单向的,只能后指不能前指;“就”的语义指向是双向的,既能前指也能后指。二、“只”的语义指向范围宽,“就”的语义指向范围窄  相似文献   

17.
put on 意为“穿上,戴上”,强调“穿戴”的动作,它是一个 “动词 副词”型短语,当宾语为名词时,可将其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也可放在副词的后面; 而当宾语为人称代词宾格时,则必须放在动词的后面。 【情景例句】 1.It's cold.I think you most put on your coat.=It's cold.I think you must put your coat on.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副词“白”,多释为“竟”,并以为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无踪可寻,其实,在浙江台州方言中却依然存在,而且,由此反观近代汉语,“白”亦当释为“就”而非“竟”。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写道:“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初看令人费解,哪有劈面就用“也”字的?“也”是一个频度副词,前有相同对应物才能使用。而本句是起句,前面并不存在对应物。其实,这正是作匠心  相似文献   

20.
柯敏 《现代语文》2014,(3):60-62
彭州方言"一天"既有普通话数量短语的作用,又可作副词。本文对彭州方言作副词用的"一天"在语义、形式、语用方面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一天"具有"整天、成天"和"折射情况变化"两个意义;"一"为构词语素,不能替换,"一天"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在句中作状语;语用上兼备消极和积极感情,口语色彩浓厚,且因主语音节的不同,音律上呈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