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伽利略是托里拆利的导师,一生有诸多发明和发现,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认为水泵之所以能够抽水,是因为如果水不跟着活塞升起来,就会形成真空,而自然是不允许真空存在的,因此水就被抽吸上来.这实质上是沿袭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厌恶真空"的错误观念.按照这种说法,水泵能够把水抽到任意高度,实验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1 托里拆利翻开“真空”扉页 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认为“自然厌恶真空”,“自然界不可能有真空”。这种认识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叶。约1638年,伽利略注意到此时水不能升到约10米以上。托里拆利与其助手维维安尼1643年在佛罗伦萨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表明,这是大气压强的结果。实验的四大功绩是:①证明“自然害怕真空”为谬。②解释了吸气筒式抽水机不能把水抽到约10米以上的原因。③第一次成功地用实验法造出没有物质的“(托里拆利)真空”。④令人信服的、巧妙的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  相似文献   

3.
抽水的规矩     
王冠 《下一代》2011,(3):13-13
离心式水泵需要灌水来制造真空,因为泵内叶轮旋转甩水形成真空才能吸水,如果泵内没有水,泵叶只甩空气是甩不出真空来的。这是一条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4.
“真空”状态下实验在小学科学或自然教材中出现多次。如《金属的生锈》一课,对比铁钉在油、水、有空气和无空气(真空)状态下哪个最先生锈;最明显的是《声音的传播》一课,要让同学们在真空状态下,声音无法传播是了解声音传播  相似文献   

5.
离心水泵实际抽水的高度,叫做扬程.它是表示离心水泵工作性能的第一个重要数据,通常都标明在离心水泵的铭牌上.关于离心水泵的扬程,有三种提法:即实际吸水扬程、压水杨程和实际标程.实际吸水扬程是从被抽的水表面到离心水泵叶轮中心的竖直高度.理论上,实际吸水扬程的大小,决定于当地的大气压值,一般约10米.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10.336米高的水柱.实际上,由于离心水泵的粟壳内达不到绝对真空加上摩擦、泥砂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离心水泵的实际吸水扬程一般在4.5至8.5米之间.实际压水杨程是离心水泵叶轮中心到出水管口…  相似文献   

6.
提出利用医用“负压引流器”代替真空抽气机或减压水泵的化学实验过滤装置。该装置所用的仪器简单、成本低、效果好,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7.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界害怕真空的说法,他认为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是因为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不可能有真空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咸亨酒店“身”逢乱世,经济不景气。“掌柜”开个酒店,算不上大买卖,小本经营,实有难处。长衫主顾,得罪不起,酒中不敢羼水;短衣主顾,监督严格,难以羼水;孔乙己呢,老嚷嚷酒要好,自然也羼不了水,赚黑钱的机会自然很少。好在“掌柜”颇善经营,薄利多销,生意还不错,养家糊口,绰绰有余。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  相似文献   

9.
肖钰 《科学启蒙》2009,(1):46-47
你也许会说:“真的可以呀,用饮水机喝水的人都看得到水往上流。”可是饮水机是利用某种水泵让水往上喷,水本身只会往下流,而不是往上,因为有重力在拉扯。不过还有一种工具也可以让水往上流,那就是“虹吸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水是怎么倒流的吧!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八课《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安排了一个“真空铃”的实验。其实验装置,需要用真空罩和抽气机。目前,一般小学都没有这些设备。为上好这一课,可自制“蒸气真空  相似文献   

11.
对于是否存在真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古希腊以来的一些原子论者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粒子和虚空。他们是承认真空存在的。但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一直到十六世纪,在欧洲起着支配地位的却认为,真空是不可能存在。亚里斯多德认为,在虚空中是不能辨别方向的,因此不可能存在上下的“自然运动”(注)。在媒质中,物体因受媒质的阻力使运动受到阻碍。若在真空中,物体因不受阻力作用,在力连续作用下,物体速度不断增加,速度最终是无限大。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速度不可能是无限大,所以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吃的是一种特制的“干粮”,叫“复水食品”。虽然有鱼香肉丝,有米饭、水果,但都是以罐头、真空脱水贮存,吃的时候再复水、加热,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和肉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用不了多久,鲜活的鱼、营养丰富的海带、美味的田螺,将成为航天员的首选食品。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后来,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一种运动论,认为一个受到某种连续不断的力推动的物体,会随周围介质密度渐渐变小而运动得越来越快,在真空中这个物体将以无穷大的速度运动.他不承认存在无穷大速度的可能性,因而断定真空不可能存在.在长达2000年之久的时间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奉若神明,哲学家们一直认为:“自然厌恶真空”.这种厌恶的本性阻碍形成真空,任何真空一经获得,附近东西就立即将它填满,因此,水银和酒就应当填满倒立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15.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16.
从散文《乌篷船》可以看出水的气质深深根植于周作人的性格并影响到他的为文。如水的倾诉,是作者寂寞心灵的独白,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充满“趣味”、“简单味”、“苦涩味”的,“平淡自然”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7.
自己“动善时”,亦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从而“居善地”的,是水;“心善渊”而能容清纳浊的,是水;“正善治”,以自己的清洁荡涤他人污浊的,是水;“事善能”,为云为雨为冰为雪为霜为露为雾,而不论其变化如何却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以其“不争”是故“无尤”从而“善利万物”的,仍然只能是水。  相似文献   

18.
名题赏析     
有一水池,池底有泉水不断涌出,用12台水泵5小时或用10台水泵7小时可把满池水抽干,如果在2小时内把满池水抽干,至少要用几台水泵?(设每台水泵每小时抽水量相同,每小时涌出的泉水相同).  相似文献   

19.
1月19日从美国哈佛大学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两个研究小组同时宣布,他们各自独立 地勒住了光的“笼头”,使光的速度降为零。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将对人 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产生深远影响。 光是最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对象,也是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重要工具。对光的研究和应用的每一个突破,诸如显微镜、望远镜、激光、光纤等等 ,无不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光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物质,真空环境中光速达每秒30万公里。光在穿过不同介质时会因折 射而降低速度,不过穿过普通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者水,光速减慢幅度并不很大,如果试 图进一步减慢光速,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光被介质大量吸收。  相似文献   

20.
温卫华 《班主任》2000,(8):16-16
由于电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许孩子看电视。当然,这样做确实能保证孩子在一段时间里接触不到“坏影响”,但是,我们能够保证孩子永远不接触坏的影响,永远生活在真空里吗?另外,看电视是不是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