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2.
读完了记者童禅福所写的《我为什么没顾上抢头条》(刊《新闻与写作》88年10期)一文,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人民的记者,称职的记者。对于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上头条就是自己的荣耀,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在上海“3·24”事故发  相似文献   

3.
1919年,当“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之时,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出版了她的两本诗集。当时的著名记者白夜是这样报道这件事情的: “在‘五·四’运动的浪尖上,冰心伸出手来,把《繁星》、《春水》送到人们面前。”多么漂亮的文笔!文章在交待出最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展示出了一个生动优美的意境!这正如清人王国维所说:文章之妙就在于有意境。我以为,写出一种意境,营造一种氛围也是新闻作品生动感人,抓住读者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一——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启幕为褒奖1990年以来新闻摄影记者在加强改革开放宣传中的成绩卓著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图片报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举办“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马钢杯”评选活动。此次评选范围是1990年以来的作品,其中单幅新闻照片5张(2张为今年拍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一组,2000字左右的新闻摄影论文  相似文献   

7.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9.
“唉,日报真快,我才把消息编好,他们却已经见报了。”“晚报还要快呢,上午开的新闻发布会,你看下午已经变成铅字了。”“看来我们只能啃別人啃过的‘馍’,吃別人剩下的‘菜’了。”“是呵,周报再不变成日报,记者都得改行了。”周报的记者、编辑中常有这样的对话。现在上海的新闻媒介包括企业报在内达二百家左右。《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电台、电视台,记者队伍庞大,信息来源广,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兵变目击记(通讯) 作者:朱幸福,刊于1987年8月29日《文汇报》。百万上海市民争睹日环食(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刊于1987年9月24日《解放日报》。“论谈行赏”好不好(评论) 作者:刘立新,刊于1987年7月24日《解放日报》。陆家嘴轮渡站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作者:卢方、唐敏、顾鹏程,刊于1987年12月10日《新民晚报》。  相似文献   

11.
“3·24”惨祸发生后,共有近百名中外记者,先后赶到新苑宾馆采访。作为“游击队”的通讯员,在突发事件中,面对“正规军”——记者的大批涌来,要不要发挥作用呢?我的体会是,记者当然应唱“主角”,但通讯员也要主动出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争唱“主角”。在报社编辑、记者的帮助下,从3月25日至4月2日的9天内,我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共发表新闻报道17篇,受到报社领导的好评。凌晨急电 3月24日深夜12点30分,我从睡梦中被叫醒,来人只是说了声“单位里出事了!快走!”我迅速拎起一件滑雪衫,钻进轿车,直奔西郊。此刻,新苑宾馆门前灯火通明,保安人员站立两旁,整个宾馆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将近凌晨1点左右,宾馆总经理强纪根召集各部经理参加的紧急会议,通报了“3·24”事故死亡情况,并宣布了善后工作接待班子,确定我为新  相似文献   

12.
《新观察》1989年第5期上有篇好文章,海外专栏作家梁厚甫的《旅美记者生涯三十年》,其中关于“改写人”的叙述对人颇有启示。文章说:“我注意《波铁摩尔太阳报》所刊的消息,发现第二天该报记述总统的谈话,并不是由该记者(指采访者)署名,而署名的另有其人,有时也有该记者的署名,但署名却排在第二位。我忍不住寻求原因。该记者说,美国报纸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在街上如果碰到‘人咬狗’的新闻,就由跑腿的记者执笔来写,因为这新闻是社会性的,无关重要。碰到政治和经济性的大新闻,跑腿记者所写的东西,只能视为原材料,送回报馆之后,是由一种‘改写人’(Re—writer)来改写。政写人比之跑腿记者有更深资历,一是文笔较好,二是对‘国际关系’以及‘经济’问题,有较深的学养。叙述的时候,用的不是记录文体,而是夹叙夹议的文体。”在我国,由学养高深的大记者(同时往往兼任不大不小的新闻“官儿”)对重大政治,经济新闻进行述评的作法也是有的,但不太时兴“夹叙夹议”。在梁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今年第二期《读者论坛》载有署名金晴太的《加强核对杜绝谬误》一文,批评浙江日报的“思想漫谈”《莫效齐桓公忌医》“把‘齐桓侯’错为‘齐桓公’”。它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君齐襄公之庶弟公子小白”,“齐桓侯是齐君田午,战国时代的人”,“公与侯一字之差,用到忌医这个历史故事上,就差了几百年时间”。对此,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上述“忌医”的故事,一般都根据《史记·扁鹊传》,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及时看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夫妻店”的主人公樊云芳、丁炳昌二位主任记者,在第3期《新闻战线》上以《时代呼唤“全息摄影”》为题。阐述了对新闻样式的看法,他们借用摄影术语,把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比喻为“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所谓“平面照相”,即喻“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传统报道模式;“全息摄影”,就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  相似文献   

16.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主任编辑刘刚所著《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的发现、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表现。作者在“后记”中说,“新闻采访是门实践艺术,要想当一名记者就不能不思考‘新闻价值’概念在实践当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社会需要的新闻’,成为记者思考新闻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先决条件”。此书是“新闻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薛远  相似文献   

19.
黄昌林 《新闻界》2006,(2):119-120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一段话来印证叙事时间性的重要意义,他说:“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电影‘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来概括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①也就是按另一个时间方案来制作一个时间方案。在新闻叙事中,这种时间畸变是新闻表现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胡延宁 《军事记者》2003,(11):40-40
★写消息,大都要涉及到背景。背景在消息写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常常能起到承前启后、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受众明白和弄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到:“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