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超效率Output-DEA模型的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宁 《软科学》2011,25(3):79-83
应用超效率Output-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处于技术有效的省份仅有4个,其超效率值存在较大差距。多数省区技术无效率是规模效率低造成的。如果能够提高无效率省区的技术效率,发挥有效率省份的生产潜力,对提升全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各无效率省区还存在投入的冗余,减少这些投入冗余对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作为粮食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优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粮食生产面临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两大问题,必须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品种结构.解决粮食产销结构失衡的措施一是调整作物结构,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二是改良早籼稻米质;三是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生产和消费.在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优化品质过程中,应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贡献度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特征呈现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态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单产跃进的基础上实现总产提升,在产销区的衔接与平衡、"断线"品种的协调与调配的基础上,完善粮食储备,构建预警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功能和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雪林  甄霖  魏云洁  陈操操  李芬  杨莉 《资源科学》2009,31(11):1927-1933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华夏星火》2010,(3):5-5
农业部日前表示,今年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1989,(1):20-30
<正> 一、反思 (一)转折近10年四川粮食生产的发展,以1984年为转折点:1977—1984年为生产持续增长,供给相对宽松的时期;1984年以后则为生产徘徊不前,供给相对短缺的时期。1977—1984年是四川粮食生产的黄金时代。粮食连续8年增产,产量上了600亿斤、7OO亿斤、800亿斤三个台阶。1984年达到815.9亿斤。年平均增长6.09%。这个期间四川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8%,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上了600斤、700斤、800斤三个台阶,1984年已达807斤。在粮食生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上都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随  相似文献   

8.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2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3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玄杰 《科技风》2011,(6):246
粮食产业化就是把粮食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的过程。它的实质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具有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依托,选择特色品种,并对其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粮食经营多业联合一体化经营形式。  相似文献   

10.
《云南科技管理》2011,24(4):78-78
<正>"十一五"期间,隆阳区农业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全面实施科技兴粮措施,主攻单产,增加总量,完成了粮油生产增长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为隆阳区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4,36(11):2345-2352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粮食产销形势分析及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综合分析甘肃近多年来的粮食生产和供应状况,总的趋势是:粮食生产总量不足的问题正在逐步减少,粮食安全储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今后粮食需求和供给偏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为此,我们在估计和对待...  相似文献   

14.
科技资讯     
《科技风》2011,(13):1-6
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增产粮食4866万余吨单产增加是全国平均的2.7倍——"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万钢要求把粮食科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第一要务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今天在京联合召开"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出席会议,会议由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主持。万钢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粮食科技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总结了"十一五"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并对做好"十二五"粮食科技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他指出,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市场供应趋紧,粮食安全形势异常紧张的背景下,必须认清"十二五"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全面系统部署粮食科技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粮食科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第一要务;二是要突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率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借助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的基础上,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方法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情形下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指数。研究结果揭示:(1)气候产量围绕"0"值水平线,呈倒"U"型波动特征,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序列DEA分析表明是否考虑气候因素对于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考虑气候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低,气候因素加重了技术效率恶化程度,但却推动了技术进步;(2)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明显更优,基本主导了粮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引领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经济平衡、结构优化为目标;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平衡、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商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安塞县粮食生产的特点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卫  陈百明  杨红 《资源科学》2004,26(6):158-16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塞县粮食生产呈现出如下特点:基础地位未变,但比较效益低下的弱质性更加明显;总播种面积比较稳定,但种植结构年际波动大;单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且年际变化大;总产受单产水平影响大;粮食人均占有量主要受总产影响,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文章在分析物质能量投入水平、自然灾害侵袭、人口与耕地反向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后,认为安塞县及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应改变传统观念而提倡"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抓粮食",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以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以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和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限制非农用地扩张以缓解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18.
粮食产业化发展是提高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分析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重点探讨了加快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粮油基地,稳固粮食购销关系;积极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易损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淳 《资源科学》1999,21(2):77-81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易损性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最主要的3个因素是:灌溉面积、国家粮食定购价格和粮田复种指数;而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化肥投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并指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抗灾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里,其由首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新兴卫星城过程中粮食生产数量规模变化的特征。进而,构建"顺义区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扩散度"与"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空间重心"两个模型定量研究12年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索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6年各水平空间单元均较为分散,空间重心集中于全区中部;而12年之后,高水平和无粮食生产区域出现显著集聚,空间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位移8.06km和5.17km;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与粮食产量变化呈强相关,是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