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确定一种文字的性质,要根据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汉字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字,这一个个的字记录的是汉语的一个个语素,所以汉字是语素文字。从内部结构说,汉字主要是由意符和音符构成的,所以叫做意音文字。  相似文献   

2.
考察现代汉字的性质,一方面要看其基本单位即一个个汉字和汉语的什么成分相对应,另一方面要看汉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从第一方面看,已有统计结果表明,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从第二方面看,作者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全部现代汉字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现代汉字是意符表意作用明显,意符、音符、记号比重相当,分布大体均衡的意音记文字。  相似文献   

3.
唐人孔颖达认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①此言极是,恰与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说的“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②相合.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都是语言的表象,或者说,文字就是书面语言.汉字更是如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手段,由于汉语词形简短,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又少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决定了汉字具有显著的表意特征.汉字的表意性,表现为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义或语素义直接相联系,意寓形中,因形显意,或者说,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或语素的读音不是直接相联系,意为津梁,因形知意,按意定音.这个特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尤为显著.隶变以后的今文字虽然进一步符号化,而且由于同音假借的广泛应用,表意兼标音的形声字大量增加,又使得汉字的表音化渐趋突出,但是,无论是同音假借还是形声相益都使用了表意的符号,因此现行汉字尽管表意性较之古代汉字有所削弱,却始终没有超出表意文字的范畴.大多数的语言学家认为,现行汉字仍是一种与拼音文字相对立的特殊文字体系,是一种典型的音节——语素文字.  相似文献   

4.
论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汉字的性质。先评论了以往的各种说法,后提出了作赞同的看法:古字阶段的汉字是语素 形意音 图符字,隶楷阶段的字是语素 意音区别 字符字。  相似文献   

5.
李国俊 《考试周刊》2012,(64):22-24
长期以来。汉字性质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选取汉字某个方面的特征作为汉字的性质。如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语素文字等:一是对汉字各方面特征进行综合,如意音文字、音节一语素文字、语素一意音文字等。作者通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对比。认为文字性质应该是文字的代表特征而不是对各方面特征进行综合,汉字的代表特征是袁意性.所以。就性质而言.汉字应当是“表意文字”,而且“表意文字”的提法更符合人们对汉字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6.
形声字也可以叫做“意音字”,是根据部件分类的,是从字的局部联系上给字进行的分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是根据字分类的,是从字的整体功能对文字体系进行的分类。把形声字叫做“意音文字”就容易混淆它们作为文字单位类型和文字体系类型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6,(9):120-120
关于汉字的性质,有雾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词——音节文字、语素——音节文字等多种说法。究竟哪种(或几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相似文献   

8.
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系统,其区别于其他文字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早在五十年代就引起了文字学家们的注意,自八十年代则已成为汉字研究的热门话题.对于汉字的性质,众说纷纭,迄无定谳。大体说来,时哲们考察问题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根据汉字所能起的表音、表意等作用来给汉字定性,一是根据汉字所能表示的语言单位来给汉字定性.以汉字的表音、表意作用为着眼点的学者们主要有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商代甲骨文为形意文字周代以后汉字为意音文字说,古汉字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以后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以及  相似文献   

9.
汉字性质是由构成文字的材料——字符的性质决定的。字符是以现成汉字表音或表意,针对语言中的语素表意或表音,亦针对音节表音,故而汉字的性质是语素——音节文字。  相似文献   

10.
唐娟 《文教资料》2007,20(5):88-89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以表意为主兼表音的意音文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视觉符号。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识别和书写汉字。本文从分析汉字的性质特点出发,在总结中国传统的童蒙汉字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应把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汉字性质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汉字性质问题关系到对于汉字所处发展阶段的论定 ,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是在西方文字学关于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下来思考的 ,跟 2 0世纪关于汉字评价的争论是联系在一起的。5 0年代以后 ,才开始从文字记写语言中哪个单位层次的角度来看汉字的性质。考察 2 0世纪汉字性质讨论的进展 ,可比较清楚地揭示汉字性质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字学”和“汉字学”的区别问题、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字学的学科体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认识不够充分或说没有很好解决的几个问题。如果能较为合理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就有可能促进字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可能引起更多的学更加关注此类问题以及字学的其它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字性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对裘锡圭先生提出的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提出几点质疑,认为赵元任先生等提出的音素文字说和周有光先生提出的意音文字说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190 0— 1919的写作理论 ,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新兴的写作理论 ,二是传统的写作理论。它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 1)它处于新旧交替的矛盾斗争之中 ,既有相互间的排斥 ,又有融合 ;( 2 )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性 ,分别发挥了社会变革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作用 ;( 3)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品位和经过系统归纳的理论形态。它综合弥纶、继往开来 ,为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的新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再进之阶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文字的性质决定了汉字体系的基本特征:字种数量庞大且不确定。由于字种和语素相关,语素和意义相关,任何字频统计结果都只能反映汉语用字的一般状态或基本状态,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哪些字常用,哪些字不常用,与字频统计所选择的语料内容密切相关,相同内容的语料又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虽然汉字总体数量庞大,但常用字种只有几千。常用字种所记录的语素,都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是构成汉语基本词汇的基础,也是创造新词的中坚,能够满足现代汉语的基本需求(累积频率达到99%)。  相似文献   

16.
汉字拼义理论: 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使用几十个字母来拼写所有的词汇。唯一的例外,就是使用数以万计个方块字的汉字。中文能否拼音化,即废除汉字,改用一般通用的字母来书写呢?这个问题虽经百年纷争,至今仍未解决。本文提出汉字拼义理论,指出汉字系统在词汇水平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它切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根本性的语义网络原理,具有稳固的科学基础。汉字充分利用了人脑的视觉加工能力,与拼音文字相比,是一种更为彻底的视觉文字。拼音和拼义文字是成熟、高效的人类文字仅有的两个逻辑类型,不能相互转换。汉字超越了记录口语的工具性,在极大程度上塑造了汉语,使得成熟的现代汉语,必须以汉字为其书面语言,这是汉语不能使用拼音文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多元认知的角度看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相似文献   

18.
以韩国留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为研究对象,将偏误类型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面。其中部件偏误最多,整字偏误最少;"点、横、提"构成了笔画书写偏误的主体;部件误用的比例高,部件错位偏误率很低;近形误用在整字偏误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偏误形成的原因包括:汉字本身的复杂性、韩文字的负迁移、学习者自身因素和教学失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素有对汉字敬爱珍惜的情感;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从官方到民间,都非常注重汉字的规范书写;当今社会,计算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手写汉字,但规范的书写、运用汉字仍旧是全社会都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该文审视了关于汉字性质的传统理论,证明了凡文字都表音,无所谓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就汉字同语言的关系而言,汉字是每个字符所表音节只能专门用在某个或某些词中的专音节文字;就字符本身的构成而言,汉字是把各种形体部件拼在一起组成整字的拼形文字.植根于汉字上述根本性质因而能够被称为汉字特点的仅仅是“字数多”与“平面型”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