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的嘉善阻击战,是浙江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在浙江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但是,由于战争发生时嘉善县地方政府撤退和百姓外逃,加上戎马倥偬、政权更替,所以这一事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不为人们所知。上世纪80年代末,嘉善县因编纂新《嘉善县志》的需要,派人到江浙沪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找关于嘉善抗战的资料。经过艰苦努力,特别是1990年5月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  相似文献   

2.
淞沪会战起于1937年3月13日,终于11月13日,历时整整三个月。会战已经过去60多年,但对会战的评价却是见仁见智,各持一说。大致从研究革命史的角度来考察,对淞沪会战持否定意见居多;而从研究民国史的角度来考察,对淞沪会战意义持肯定意见居多。近日读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一书,对淞沪会战多有论述,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3.
淞沪会战(又称"8·13淞沪战役"),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日本侵略军先后调集10个师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  相似文献   

4.
姚立军 《浙江档案》2008,(12):54-56
嘉善阻击战是抗战期间浙江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在浙江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本文根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嘉善档案馆所藏史料,参考有关文献,简述其经过,探讨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赖晨 《档案时空》2014,(11):8-10
在抗战初期,德国顾问也一度帮助中国策划过某些作战方案、训练了一些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为中国出了一些主意,其中有一个德国顾问在淞沪会战中牺牲了。中德蜜月期 自民国成立以来,军阀拥兵自重,彼此攻伐,纷乱局面超过清末,军火需求旺盛。中国军火生产质量不高,依赖进口。在对华军售的列强中,德国于清末即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国。辛亥革命时期,德国对华军售数量高踞第一。  相似文献   

6.
<正>淞沪会战"七七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寻找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以及陆续调集的6个集团军70余万人奋起抵抗。随后,日军加强上海派遣军力量,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9月30日拂晓,日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伤亡惨重。10月26日晚,中国军队第88师400  相似文献   

7.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对进犯上海的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淞沪会战开始了.在中国军队的统帅部里,一些德国军官参加了指挥,为首的便是--法肯豪森.  相似文献   

8.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中国军民的淞沪抗战开始。日本军队进攻上海也是对英国利益的直接侵犯,期间,以《泰晤士报》为首的英国报界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和批评,对中国军民淞沪会战时英勇抗敌的称赞和声援,与之前卢沟桥事变时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英国政府援华制日政策的制定施加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9.
<正>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是中日之间的第一场大战,双方投入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如此大规模会战不仅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罕见,在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屈指可数。淞沪会战是由一个个局部战事汇聚而成的,在海岸线自西向东有浏河、狮子林、宝山、川沙的拼杀,在黄浦江沿岸自北向南有蕰藻浜、杨树浦、虹口的争夺。在这曲震撼人心的悲歌中,中国将士们前赴后继,用铁血书写他们人生最后的篇章。姚子青血战宝山,全营殉职;谢晋元留守四行,孤军  相似文献   

10.
张谞 《湖北档案》2006,(3):37-37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一次重大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投入了包括第五战区、第九战区的三十多万精锐部队,日本投入了侵华日军的主力第十一军的十余万部队,在荆楚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反复拉锯血战,来回厮杀.虽然日军最后攻陷了宜昌,但是中国军队也给予了日本侵略军沉重的打击.就在这次战役中,著名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衔最高、职位最高的中国军人,也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疆场的最高军队将领.  相似文献   

11.
张鼎铭,字宴宾,国民党中将,1900年8月出生在芷江县罗旧镇庄上村.一生历经两次东征;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三任师管区司令,招训新兵,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12.
王春华 《湖北档案》2008,(11):36-37
1937年8月13日,被世人称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当天,国民党部队72军88师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奉命带领一个营的兵力。进入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当时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合设的仓库,  相似文献   

13.
夏之一周间     
1932年,淞沪会战后的焦土上,创刊不久的《现代》杂志的主编施蛰存以“夏之一周间”为题,约来名家散数篇。72年后,同样“耳不闻蝉声,目不见荷花”(叶圣陶语),我仿效前人作,今昔对比,物非人是。  相似文献   

14.
陶峙岳,1891年生于湖南宁乡县,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武昌起义。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率部驰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此后历任国民党部队第一军军长、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河西警备总司令、  相似文献   

15.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刚回国不久的郭沫若应前线指挥作战的张发奎、陈诚之邀,先后组建了两支非常有影响力的战地服务队.这两支战地服务队以文化人士为主,虽不是操枪弄炮的职业军人,但他们一样与炮火硝烟相伴,冒着生命危险担负战地宣传、后勤保障等工作,堪称“战地奇兵”.  相似文献   

16.
微记录     
<正>@历史尘雪:1937年淞沪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杨杰奉命率部扼守西塘,战况异常惨烈呈绞肉机状态,阵地数度易手。10月11日晚,日军冲破我军阵地,上级询问战况,将军答:"尚能支持,不须后援"。言毕,亲率敢死队逆袭日军,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相似文献   

17.
血沃蓝天     
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于是,一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打响了。目前广为人知的是,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前,中国陆军曾在南京城外进行了殊死抵抗,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此前后的南京万米高空上,中国军人同样进行了一场壮怀激烈的保卫战。  相似文献   

18.
血沃蓝天     
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于是,一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打响了。目前广为人知的是,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前,中国陆军曾在南京城外进行了殊死抵抗,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此前后的南京万米高空上,中国军人同样进行了一场壮怀激烈的保卫...  相似文献   

19.
沈慧瑛 《中国档案》2006,(10):64-65
苏州档案馆馆藏商会档案中,有部分案卷详细记载了一位美国青年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的事迹,他就是早于飞虎队来到上海,参加过淞沪抗战,并在战斗中牺牲于苏州的美国飞行员罗伯特·萧特。罗伯特·萧特(1905-1932),英文名为Robert Short,美国华盛顿州泰科玛人。美国盖尔飞机公司驾驶员。毕业于寇蒂施民用航空学校,后兼习军事航空。1930年来华,在上海从事贸易工作。1931年6月,萧特被国民政府聘为军政部航空学校飞行教官。1932年,萧特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上尉。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战机轰炸上海,手无寸铁的百姓无辜遭殃,繁华…  相似文献   

20.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