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由于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个体的集合。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学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起到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区别类型、区别对待,利用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徐伟东 《大学时代》2006,(11):176-177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尽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才可以共同实现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管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对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得当,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影响;否则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本文主要谈论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作用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校和班级管理运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清醒地区分班级中所存在的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及它们对班级管理的正反作用。对于积极健康的非正式群体给与鼓励和支持;对于消极落后的小群体,则积极采取行动进行引导。使其分解或转向积极的一面,从而与班级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
李宏祥 《江西教育》2002,(17):27-27
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发现除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外,他们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自发群体,即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有自己的规范和领袖,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情感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在很多情形下,非正式群体更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欲、归属感以及情感上的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可分积极、无害、消极、破坏四种类型。对积极型的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对无害的应多加以引导;对消极型的应加强教育,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7.
谭玉萍 《广西教育》2009,(18):71-71
非正式群体在学校班级中广泛存在,其作用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面性。分清其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有利于非正式群体的转化,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广泛地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自发性、多样性。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必须区别对待,即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 ,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他们或因性格相投或因地域相近,或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组合。他们之间凝聚力强,有小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引导非正式群体,为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类型,成因与功用等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了探析,提出高校要把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列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要认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非正式群体存在与影响的客观必然性与主观决定性的辩证关系,非正式群体积极与消极两重性的可逆关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教育意义上的主辅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非正式群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其特性使得这种群体不易被组织所观察到,但这并不表明非正式群体不应该被组织所重视.本文分析了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阐述了其类型、特点及正面、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重心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转变,但在此基础上,并不能忽视推进图书馆现代化的最积极的因素--图书馆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对组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作用,可以探讨如何教育与引导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之更好地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3.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双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科学引导,强化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其进行适当干预很有必要.探讨用组织传播方式干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可行性,应先探明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及组织的关系,组织传播的作用对象以及如何把握传播方式的正式程度.其干预方式主要分为下行传播、平行传播与上行传播三种组织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非正式组织理论运用于高校组织的管理实践,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特征和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并最终提出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控制其消极作用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raws upon interviews with eight headteachers in ‘Northern LEA’, and examines (a) how the heads perceived their role in relation to the current period of rapid educational change, and (b) how they sought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demands which they face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r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a 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high performance’ which recognises the situational complexity of the school as an organisation.

The heads made use of many sources of support; the most important were a network of informal contacts with other headteacher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involvement of senior management team colleagues in the stress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manage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despite the efforts of the heads themselves, the consequences of resource cuts and 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 are likely to make the achievement and manage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相似文献   

19.
Chen X  Chang L  Liu H  He Y 《Child development》2008,79(2):235-251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ed, in a sample of Chinese children (initial mean ages = 9.5 and 12.7 years, N = 505), how the peer group contributed to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ir associations. Data on informal peer groups,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sources.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vealed that group academic performance made direct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Group academic performance also moderated the individual-level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ater social functioning. Whereas high-achieving groups strengthen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low-achieving groups facilitated the negative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problem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eer group for social functioning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