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不同于其他讽刺小说的是,它同时也可以被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孽海花》体现出的“史传”传统——记录历史的责任,撰写史书的意识——不仅让这部小说具备了历史小说的特性,而且影响了小说讽刺的方式和效果。《孽海花》这种历史与讽刺的高度融合,使小说的讽刺达到了那个时代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民初文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反映社会变迁风貌的小说可以曾朴的《孽海花》和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孽海花》主要表现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心态转换,而《广陵潮》则集中表现的是内地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孽海花》对历史的表现带有传统史传文学的特点,表现出某种新旧杂糅性。《广陵潮》具有一种原发的自然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其作品以言情为主线形象地展现清末民初的民俗风情以及其在时代冲击下的演进和蜕变。作家对政治、社会主题的关注,是近代小说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论《孽海花》的戏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朴(1872—1935)著的晚清全景小说《孽海花》中的社会同巴尔扎克著的《人间喜剧》中的社会有好些类似之处。尽管在描写的广度上难以与《人间喜剧》同日而语,但是它们在描写的意向上有异曲同工之美。曾朴在《孽海花》的1928年修订版序言中声称,他要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中国从1870年刊1906年间“飞跃”地发生的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变化。他用图示的方法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三十年,大体上同巴尔扎克将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划分出来一样用了相同的方法。胡适和钱玄同根据曾朴的全景设想,批评了《孽海花》这部书及其作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道德观有依附于正史的特点,但是这种特点在近现代已经开始动摇,30年代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开创了以"风俗史"写历史的先河,为历史小说带来了新的风貌。而80年代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突破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红色经典英雄史诗叙事,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尽管书写于不同的年代,但都表现出了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历史观和道德观,并较好地完成了史性与诗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评赛金花     
赛金花是晚清史上的一名红妓。她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她的一段经历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而她的姓名被列入了义和团运动时期人物表①。三十年代以来,文艺界曾以赛金花为题材,创作过不少戏剧和小说,著名的有曾朴的历史小说《孽海花》、夏衍的五场话剧《赛金花》等,因此,使赛金花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8.
由于作者的递更,《孽海花》由金松岑笔下的政治小说变为曾朴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小说。小说以赛金花为原型塑造了名妓傅彩云的形象,以洪文卿为原型塑造了状元金雯青的形象。透过傅彩云一生的历史,考察中国三十年“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以傅彩云的形象作为映衬,审视那个时代道德文章典范的状元金雯青,并通过傅彩云和金雯青的故事为主线,串起旧学名流与新学时代两个世界,把民族丈化置于新的时代之中,从道德与文章——实际上是教育——两个角度,通过对新学时代旧学人物的批判实现作者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9.
晚清著名历史小说《孽海花》问世以来,研究者、评论者、考证者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就小说的政治影响,艺术造诣,创作方法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宏文博论不下百数十篇。本文不拟再就这些方面弄斧。然综观各家文章,对《孽海花》中所写之金雯青、傅彩云的真实模特儿洪钧、赛金花与作者曾朴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也不乏传说、揣猜,甚至臆造;就连赛金花本人在淡及她个人的身世及与曾朴的关系时,也有编造和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释了类型研究在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并对类型研究所具有的“出发点”、“中心环节”以及核心功能做了一些初步的阐释。在这一基础上,又探讨了类型研究对于建构中国现代小说诗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起于 198 5、1986年的新型历史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许多批评家先后对其进行了探讨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梳理各种不同的概念 ,而且进行归纳 ,并简析各自的侧重点 ,最后论述了各种不同概念的提出以及进行批评时所持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13.
有关小说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人们或认为小说源于稗官、小说源于诸子、小说源于史传……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透过众说纷纭的小说起源说,却能够看出小说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共同的题材、结构、情调等对小说进行分类研究,这一研究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创作中存在某些惯例性的规则,不了解这些小说类型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特征,对作品的批评和赞誉都可能不着边际。本文即是对作为类型的神怪章回小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发展总有着传统的前后相因。中国文化中很突出的一点是史官文化。受此影响,古典小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路向中,一直受着史官文化因子的制约。古典小说正是在史传文学精神的烛照下,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叛逆。这种继承与叛逆,几乎决定了后世小说创作的基本发展路向。当代小说的创作史就是一部继承经典和背离经典的发展史,这无疑深受古典小说发展路向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苗壮先生《笔记小说史》对于笔记小说的分类有较清晰认识,考据功力扎实深厚,对每部作品的出处版本均有准确详实的论述。该书还能够将笔记小说与其他小说形式联系起来,以全面的视角关注小说史发展脉络,注意其内在互动性,还较为自觉地运用了母题研究方法,充分注意到小说文本的互文性。具有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总体特点。该书是笔记小说史同类书中值得重视的一部。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因其“作家们的作家”的美誉日益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卡尔维诺的文学成就既在小说创作,又在小说美学。他在代表性论著《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以五个关键词的新颖形式凝结并予阐发了自己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18.
晚清兴办学堂面临新式教科书缺乏,为新小说介入教科书提供了契机.新小说理论家对小说教育的鼓吹以及作家有意识地撰译小说为教科之助,使小说辅助教育成为现实.小说履行教科书职能是新小说开智觉民宗旨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1985年起中国“先锋文学”成为了一种有相对固定指向的命名,实际上评论家对“先锋”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勃兴,毕竟显示了一批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不懈探索和实验的可贵努力;而最终的失败,则是暗示了当代作家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想、技巧时的某些通病。  相似文献   

20.
新派武侠小说与哥特小说,一个属于古老的东方民族,一个来自于遥远的西方世界,但在题材、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