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教育家 ,得益于他“每事问”。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能够让学生问的尽量让学生自己问  例如 ,学习“认识一位小数”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学生想知道什么是小数 ;有的想知道小数有什么用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读、怎么写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运算 ;有的想知道小数怎么比较大小 ;有的想知道小数与其它数有什么关系……教师…  相似文献   

2.
近日,听了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执教者所上的课文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语句,让学生说一说外形神奇在什么地方。接着,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干旱与寒冷,想象说一说自己会怎样来对待这株柳树,这株柳树又是怎样挺过来的,相机学习文中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教师板书“心愿”,引导学生理解“心愿”,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2.你们想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3.补充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仔细看老师是怎么把“亮”字写漂亮的。谁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亮”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书写练习: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亮”字原本读四声,但在“月亮”这个词中读轻声。读词:“月亮”。4.齐读课题。读完这个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月亮为什么有这种心愿?)(设计意图:从…  相似文献   

4.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相似文献   

5.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那些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的教学用语,受到了广大小语教师的青睐。但冷静下来想想,目前流行的教学语言中有许多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现择要举例,与大家商榷。“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已成为部分教师新课导入的口头禅。学生也已习以为常,往往不用思考就能说出“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使导课“模式化”。反思:1.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参与自主学习。实际上,学生不可能自主设计学习目标,往往是盲目猜想,以迎合教师。2.这种看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领入"藕花深处" 1.语言可以投石成浪.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育帮助学生自主进入角色,井在帮助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言之有物、育之有序、育之有情,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我先让同学们交流有关写"柳树"的古诗,比较古诗和平时我们所看到的柳树有何不同,然后让他们再来说说柳树生长的环境,最后引入课题:"有这样一株柳树,它却长在高原上,你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原气候恶劣,它怎么能生活在高原上?""难道就只有一株吗?这株柳树长成什么样?"一个个问题正是学生在调动了情感之后进发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8.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1.
第一部曲:“这堂课你想学 到些什么?” ——自定目标意 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把“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为“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例如,教学《季度和旬的认识》时,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到什么?”短暂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季度和旬?”有的说:“我想知道季度和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也  相似文献   

12.
郑继明 《考试周刊》2007,(11):111-112
一、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作为教师应张开自己的耳朵倾听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课题并问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此时学生们就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特点?有什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引入营造氛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青海高原一株柳。师:我们大家是安吉人,安吉是竹子的故乡,大家看得最多的是竹子,但是我想你们对柳树肯定也不陌生。因为垂柳依依是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风景,可是很奇怪,今天咱们要去看的这株柳树却生长在青海高原上。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荒凉,那儿有着——(课件出示词组)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词组吧。  相似文献   

14.
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诗歌《春风吹》中的第一节诗“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时,顺势拿出一枝盛开的桃花问:“小朋友,桃花为什么会开?”有的说,因为柳树绿了,桃花想和柳树说说悄悄话;有的说,桃花开了,那是因为它睁开了眼睛想看看春天有多么美丽;还有的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伸了个懒腰,把花骨朵顶开了……小朋友的回答多种多样,充满了想像和诗意。可令老师吃惊的是,在众多的答案中,就是没有老师预设的、期待的“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可是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师本想通过此环节…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依据】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思路】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  相似文献   

17.
一个好的家长,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建立自己在家中的威信,而且要注意在子女面前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威信。曾经听说过廷样一个故事:一位很有地位的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小草去问他的老师,想知道小草属于什么类别和什么特征。那位老师也不知道这株小草属何物。他是一位谦虚而诚实的教师,便和蔼地对这个学生说:"你爸爸不是很有名的植物学家吗?  相似文献   

18.
怎样做一个真正聪明能干的音乐教师,是许多音乐教师时常在思考的问题。许多音乐教师,有的为“想引进现代化音乐教育设备或者学生用的小乐器,但是校长不肯掏腰包”而烦恼;有的为“学生讨厌音乐课本上的东西,音乐课太难上”而求教;有的为“寻找能够出人头地的音乐教育创新课题”而煞费脑筋;有的为“自己是什么什么专业的,却要忍痛放弃本专业,面对浅薄无比五花八门的孩子们”而苦恼;还有更多的音乐教师为“音乐是小三门,学校根本不重视,所以出不了成绩”而抱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好多,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一、热爱自…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上常识课,我问小朋友都想学些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这个说想学写字,那个说想学画画,但说得最多的是:“我想学洗衣服”,“我想跟妈妈一起拣菜”,“我想和妈妈一起学做饭”。我又问小朋友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更活跃了。有的说:“我想知道桌子是怎么做的。”有的讲:“我想知道铅笔是怎  相似文献   

20.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采用拟人手法,借助小狮子与小树的对话以及狮子妈妈的教导来说明“从小就要刻苦用功”的道理。教师应把握这一编写意图,根据儿童年齡特征,从内容入手,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以载道,明理导行”。 一、整体入手,感知内容 首先,教师可借助课题激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两只小狮子是什么样子?想知道两只小狮子有什么不同?……)接着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