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古代寓言     
丑女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注: 病心:害心疼病。实是胃病。颦:皱眉头。挈:携带。  相似文献   

2.
正【文言文】《东施效颦》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亡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教学过程】一、初读文言文1.揭题激趣,理解题意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文,读——生:东施效颦。师:这是一个成语故事,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  相似文献   

3.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之。此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也。" 初中时背过这篇课文。对于东施效颦,嘲笑过,也不齿过,足见其观点之深入人心。但对于"东施"  相似文献   

4.
正出处:西施病心而矉(pin)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庄子·天运》  相似文献   

5.
东施效颦     
【拼音】dong shi xian pin【出处】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注解:①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美女,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的宠妃。吴国灭亡后,西施不知所踪。后来,西施成为文学故事中的人物,被用作美女的代称。②病心:病,这里用作动词,指心口疼。③颦,皱眉。④其里:其,代词,指西施。里,乡里,街坊。⑤美之:之,指代颦。  相似文献   

6.
东施效颦。讽刺装模作样、生搬硬套。也可用来表示自谦。故事出于《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女见而美之,归亦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颦妻子而去之走。彼知其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矉,音pìn,同颦,皱眉头。  相似文献   

7.
东施效颦     
《庄子·天运》记载:“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这是成语“东施效颦”的出典。但这段话很深奥,后人有许多解释,现在一般可理解为:美女西施因心痛而皱眉,大家都以为这是美态。邻里丑女东施羡而学之,没有心痛病也强作蹙额皱眉的样子,但结果非但不美,反而“备增其丑”。这个成语有两种用法:一、嘲讽那些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含贬义。二、作为有意模仿、学习别人的自谦语,没有贬义,这时可将成语改作“东家效颦”。东施效颦…  相似文献   

8.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这就是《庄子》中记载的“东施效颦”的故事。自古人们就以“东施效颦”形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或无故效仿的人,把个东施贬到了极点。而今天,我要为东施讨回个“公道”。  相似文献   

9.
衣殿臣 《学子》2003,(2):53-53
人们在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东施效颦”之类的故事,它不仅发生在丑女身上,也发生在文人身上,今天看来仍有记取之处。据《庄子·天运》记载:著名美女西施有心病,走路时便皱起眉头,邻里丑女见了觉得很美,走路时便也捧心皱眉。同村的富人见了,紧闭门户不再出来;穷人看了,急忙带着妻子走开。庄子写到这里,评论说:“彼知颦美而不知之颦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此后,“丑女效颦”便成了不善模仿、弄巧成拙的典故,常常被人征引,而且多用于讽刺。庄子的这个故事,虽有寓言成分,但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迂善改过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  相似文献   

11.
“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一定熟悉:美女西施病了,进出都皱眉,捂着胸口,即使是这样,人们仍认为她很美。邻里有个丑女人叫东施,她看到西施皱眉捧心,觉得很美,便学西施那样作一副痛苦状,结果丑得可怕,人们看到她就纷纷逃走。庄子评论说:“彼知颦美,而不  相似文献   

12.
穴一雪欧阳修论作文项岁孙莘老①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④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穴选自《东坡志林》雪〔注释〕①孙莘老:孙觉,字莘老。②乘间穴jiàn雪:乘机。③自工:自然会好。④疵穴cī雪:缺点、过失。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穴雪②世人患作文字少穴雪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译:____…  相似文献   

13.
[原文]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予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刘向《说苑》  相似文献   

14.
说“所于”     
(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所”后加不加介词说,“其实上古汉语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表示”,并且举了许多例,其中首先举的是“所”指代处所的。其例是:1.冀北之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左传、昭公四年)2.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  相似文献   

15.
清代杰出的文论家、诗人袁枚说过:“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随园诗话》卷十二)的确,杜诗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外,还在于它蕴含着浓重的怀亲情思,这种情思体现为诗人对妻子、儿女、弟妹的复杂心态.现分三个层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16.
蒙鸠的启示     
近日,重读荀子《劝学篇》,其中两则寓言耐人寻味。一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说的是,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另一则":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说的是,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相似文献   

17.
正释文:至若老姥(mǔ)遇题扇,初怨而后请[151];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152];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53]。"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154]。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155]!"  相似文献   

18.
(一)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怨,恶人为仇,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桓谭《新论》)1.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郭氏曷为墟?“曷”通“何”B.贵己而不用。贵:尊重C.恶恶而不能去。两个“恶”意思相同D.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跟自己)修好2.用“/”标出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3.结尾句以下列哪句为…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选读     
[原文]往昔之世,有愚富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平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钱财,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言曰:“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有三童子游田畔.间于一农夫.愿为之操作.时农夫方忙碌.即举数(令为之.旋即自诣我校报告.谓有逃学生在其处.校固距其田仅一二英里.然童子衣著如寻常劳工.且能工作.乃问其何所见而知其属于我校.曰一拒菸草不嚼.一见其子鞭斥牛而呵责.一锤伤其拇不因识其必来自低能见学校.又曰.果能操作似此驯谨.彼亦雅愿暂时留用.惜不知将以何道策其工作.盖正与等有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