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居住在滇西的彝族,每年的二月初八要过"哑神节",跳"哑巴舞".这种彝族傩文化的代表——"哑巴舞"的活动,包含了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艺术、医药、农技等丰富内容,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正>"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成为了一种具备浓  相似文献   

3.
婺源傩舞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可行性,总结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内容,并根据目前婺源傩舞对外传播的现状,探讨婺源傩舞在传播中的困境,分析在跨文化视域下,婺源傩舞如何对外传播,从而使江西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5.
傩舞,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现象,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万载傩舞起源较早,流传较广,是江西省傩舞原始生态保留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一种地方傩。它有两个传统流派,即开口傩与闭口傩。而发展至今,也有学者划分出了新的流派。把当代文化馆世人表演的傩舞称作新傩。在过去巳有的文献材料当中,甚多专家者对万载傩舞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开口傩的音乐特征、社会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特别是最后,笔者就万载开口傩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提出了深刻地认识与思考,并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湖南,素称"歌舞之乡".屈原的<九歌>,轻歌曼舞,珠联璧合;湘西南的"扛菩萨",古朴犷放的歌舞,令人陶醉;湘西的"哭嫁",虽只歌不舞,而是杂以"戏曲".湘南伴嫁可谓独树一帜,一伙女客参与哭嫁,分别担当各种角色,而且,或歌或舞或"演戏",这在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异域,却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7.
2005年,我国著名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冯骥才先生考察南丰傩舞时提出,在南丰石邮村建立小型博物馆、做适度旅游开发、搞好傩舞的传承并对下一代进行审美教育。日前,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建立了傩舞文化陈列展览室。傩班的傩舞艺人把个人珍藏的获奖艺术品捐赠给展览室,并邀请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指导布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傩舞的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四种主要类型进行了阐述,以江西南丰傩舞为例,对其蕴含的体育文化价值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傩是中国民间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一种原始祭礼,是巫傩文化的一种形式,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傩戏则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独特戏曲样式,长演不衰,被誉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些地区,傩戏曾经长期盛行,其形式与中原地区的傩戏一脉相承,却又带着深厚的地域印记。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巫傩仪式中起着"通灵"的作用。作为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傩面具在造型、刻绘、装饰、具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石洞口历史属于傩文化之乡,有傩文化宝库之称。在政府、专家和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合理保护傩的存在方式,包括傩戏、傩仪、傩歌:傩舞等,定会使这一文化凸显出自己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傩文化承载了岑巩古代苗、汉和侗族等不同民族的原始记忆。岑巩地区现存有许多傩对联,联语的主要功能是驱邪逐疫、驱妖佑民。傩联语向我们展示了傩戏傩舞是一种娱乐活动,娱神且娱人。傩联语还向我们展示了多神信仰,三教并存,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具有"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教学应当使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从而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通俗地讲,每个儿童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也有人形象地将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定的教学目标比喻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相似文献   

13.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4.
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及寓意 1."五禽戏"悠久的历史背景."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动物的奔跑和飞翔能力,古代人很羡慕,因为人做不到,于是就模仿动物的动作.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时期中华气功导引术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沙敏 《北京档案》2021,(11):49-50
在历次体育盛会上,团体操的表演都以变幻无穷的队形、优美动听的旋律及令人震撼的巧妙构思,令观众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中国团体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代.古时将团体操称为"字舞"和"花舞".唐代诗人王建诗中描述字舞表演,"罗衫叶叶绣重重,金风送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改革,字舞表演形式早已从歌舞变为以徒手和器械体操为主的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6.
跳蚤舞原是流传在舟山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后采发展成每年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表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所以过去又叫"跳灶会".一般的说法,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另一种说法始于宋朝甚至更早的唐朝.因为唐宋以来,舟山已经置县,白泉也形成了集居村落,农耕渔猎,隶属富都乡,具备迎神赛会的条件.而且至今还作为迎神赛会集合点的崇圣宫就初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因此跳蚤舞雏形始源于唐宋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的正面典型宣传报道还是喜欢拉开架势做"大文章",而且,所透射的不是"硬信息",所讲的不是"硬道理",而是一种"硬宣传".  相似文献   

18.
周代季冬之大傩仪有自己的特征,它由专门的巫职官员即方相氏领导并实施,且有服务对象、实施场所以及实施方式、特定的目的与妆扮,独立于其他温和的巫仪。有学者认为周代大傩仪由官联共举(即实行并完成),窃以为不妥。理由如下:一是周代大傩仪仅指由方相氏实施的季冬之大傩,不包括"磔禳"、"出土牛"等温和的巫术仪式;二是学者所列举的"官联"人员,各司其职,不可混淆,未见有参与实施大傩仪者;三是据文献,周代"官联共举",主要由各部署官员协同领导并完成文献列举的国家大事,并无共举大傩仪之记载。可以说,在周代,方相氏之傩仪与非方相傩之巫仪泾渭分明;而两者的合流,首见于东汉史料记载。因此,认为周代大傩仪由"官联"实行并完成,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19.
土家摆手舞     
摆 手 舞 是 土 家 族 最 有 影 响 的 大 型歌 舞 ,歌 随 舞 而 生 ,舞 随 歌 得 名 。《后 汉书 》 称 摆 手 舞 起 源 于 古 代 的 巴 渝 舞 。《晋 书·乐 志 》 认 为 舞 曲 四 篇 中 就 “矛渝 ”、“弩 渝 ”是 离 不 开 武 器 的 ,故 为 古代 一 种 战 舞 。 巴 人 跟 随 周 武 王 伐 纣 ,“歌 舞 以 凌 , 殷 兵 大 溃 ”; 秦 末 刘 邦 反秦 ,巴 人 以 巴 渝 舞 勇 挫 秦 兵 ;明 嘉 靖 年间 土 司 兵 抗 倭 寇 ,大 跳 摆 手 舞 ,乘 倭 不备 ,大 败 倭 寇 。 后 来 ,这 种 兵 战 舞 蹈 逐渐 演 变 成 土 家 祭 祀 文 化 活 动 , 各 …  相似文献   

20.
在江淮之间属于苏皖的许多地方,近年来,田野作业者发掘出大量的巫觋行傩时歌唱的"神书",且在这个区域内,不论在何地,神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些神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文化、宗教的研究,亦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今就经眼的资料,作一报告。 "神书"的演唱我国古代巫风盛行,江淮之间的地区亦不例外。巫觋的宗教活动称为傩,行傩的目的是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消灾纳吉。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