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对2005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2006年冠军赛、2007年冠军赛各级别进入前四名运动员的比赛实况进行录像分析,并作数理统计,统计、研究三次比赛在拳、腿、摔、组合动作方面的运用状况,分析我国女子散打技术发展的趋势,旨在为女子散打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武术申奥给武术散打带来了契机,尤其是女子散打受益匪浅。女子散打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不是正式竞技项目,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处于空白。而男子散打发展到现在已基本成熟,为使女子散打尽快发展、完善,少走弯路,早日与男子散打均衡发展。文章以参加2004年9月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6个级别48名女子参赛运动员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阶段所参加的42场共93局的比赛场次为研究对象,对女子散打进攻技术运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发田  李蕾 《中华武术》2003,(11):25-25
2003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男子赛区)于9月18~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州杂技馆举行,42个代表队共468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这是有史以来参赛队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山东、解放军、河南、江苏、解放军体院、广东分别获前六名。陈龙、刘振、于飞彪、赵波、赵光勇、邰普庆、郭允超、柳海龙、乔小军、杨松、杨晓靖分别获11个级别的冠军。整体来看,男子散打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比  相似文献   

4.
以参加2003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赛)散打运动队中获取前6名的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男子散打优秀运动队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然后提出相应建议,为我国男子散打优秀运动队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级别女子散打运动员摔法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07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冠军赛中大级别女子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拳法、腿法技术运用是大级别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赛中使用次数较多的技术,而摔法虽然是成功率较高的技术,却是大级别女子散打运动员运用次数较少的技术,也是大级别女子运动员与小级别运动员相比所欠缺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武术散打比赛的结果除了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技术水平相关外,还涉及到比赛环境、临场发挥等一系列因素。以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顽强性为主的意志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及竞技水平。文章以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方式为原型,制作了意志力因素测量表及测量方法,用以量化评价武术散打运动员意志力因素,试图找出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与一般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意志力因素差别。  相似文献   

7.
武林长风     
《武当》2010,(9)
2010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在宝鸡举行2010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于8月4日至8日在陕西省宝鸡市举行。本次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陕西省体育局、宝鸡市人民政府承办,陕西省武管中心、宝鸡市体育局、陕西超众实业有限公司协办。本次比赛同时是广州亚运会和首届世界武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参加K-1比赛的录像研究分析,对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竞技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在K-1比赛中的的优势和不足,并试图找出原因,以期为以后中国散打运动员在K-1比赛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乃至成为K-1比赛的王者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促进我国武术散打的更新和完善、更快地与世界搏击运动接轨。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6,(4):18-18
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 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套路冠到导(传统项目) 全国男子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女子武术套路锦标赛 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 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 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 全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 南北武术散打明星对抗赛 第六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 中国武术搏击俱乐部争霸赛 全国木兰拳比赛 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 015全国武术短兵比赛 016全国太极拳交流大赛 017第五届全国武术搏击水上擂台赛 018全国武术表演艺术大赛 019中国散打超级联赛 020中国城市武术大赛 021第三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 022国际武术搏击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于2006年7月26日在黑龙江省宁安市(牡丹江地区)体育馆拉开战幕,来自省内10支代表队的77名运动员分别在17个级别的比赛中进行角逐,最后诸枚金牌各归其主。这次比赛检验了黑龙江省散打运动的实力,也反映出了黑龙江散打的优势与问题。首先,从整体上来看,黑龙江省武术散打项目的开展起步较晚,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散打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实战与对抗。速度是散打运动员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科学的训练能提高散打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更灵活,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文章旨在探讨武术散打运动员速度训练的方法,以期为提高运动员的散打水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影响武术散打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张学政  刘丽 《体育科技》2011,32(1):66-69
采用心理测量问卷调查法、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法、访谈法对参加2010年8月在陕西宝鸡举行散打冠军赛的120名运动员进行赛前状态焦虑分析。结果表明:(1)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2)武英级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这两项指标,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3)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比较,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并且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4)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参加2010年黑龙江省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和2011年黑龙江省武术散打锦标赛的102名男子运动员以及省武术散打比赛部分裁判员进行访谈调查,针对黑龙江省武术散打技术现状提出相应提高训练水平的策略:建立完善的散打运动训练体系,是提高散打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将耐力训练贯穿整个训练的全过程;鼓励运动员主动进攻,提高对抗中技战术运用的能力;加强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注重功效性训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内蒙古地区武术散打发展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内蒙古地区武术散打的发展,并对最近几年参加全区武术散打比赛的运动员人数、体重分布进行了分析,指出内蒙古地区武术散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5.
散打运动员的防守意识是散打运动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决定一名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能否发挥出最高水平,并且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教练员与从事武术散打的体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模拟实战比赛的训练等方法,达到培养散打运动员防守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16日,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在福建省体育中心圆满结束。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散打部主任陈国荣感慨道,这次比赛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大、场次多、人数多。本次比赛是全国最高水平的武术散打赛事,共有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47支代表队报名参赛。在为期7天的比赛中,389名运动员在11个级别中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武术散打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其技击性、观赏性强,得到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何使散打项目继续发扬光大,就需要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发挥潜能,展现自己的魅力。通过研究散打运动员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为其训练、比赛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观察法和比较法,以散打运动员体能与技战术发挥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散打运动员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地位以及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训练时,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同等重要;但在比赛时,体能好的散打运动员占据优势,尤其是同场队员技战术水平接近时,体能成为散打运动员获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是目前国际上最高水平,最高层次和最高规格的散打赛事。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于2002年7月25~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巴西、韩国、越南、菲律宾、伊朗、罗马尼亚、埃及、波兰、黎巴嫩、阿塞拜疆及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的4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9月7-11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淮工体育场举行。共有来自全国53支男女代表队的178名武林精英会聚港城,角逐17个级别的散打冠军。 只有今年上半年锦标赛男子前12名和女子前6名才有资格参加。 由于明年的十运会已是迫在眉睫,所以这一次的散打冠军比赛比以往历届竞争更为激烈。本届比赛最大的看点是郑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2004年全国散打冠军赛决赛阶段的比赛进行分析得出:腿法技术是散打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腿法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比赛成绩;蹬腿、鞭腿和侧踹腿是优秀运动员使用次数较多和成功率较高的三种腿法技术;运动员全面的身体素质是有效使用各种腿法技术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