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武军 《宁夏教育》2005,(11):25-26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所有成员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主题,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专业水平必须达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度——即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有较高的实施能力,而这恰恰与学校文化紧密相连。正是由于校园文化的引领:人性化管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的教育机制,形成了一个学校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主题,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必须达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度———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并具有较高的实施能力。而这,恰恰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然而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的学校文化与时代、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课改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重建学校文化已经…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分析,找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并在cI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精神层、制度行为层和物质层这三个层次来建设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建设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具有实际操作性,以真正椎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主题,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必须达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度--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并具有较高的实施能力.而这,恰恰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然而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的学校文化与时代、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课改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重建学校文化已经是当今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而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塑学校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者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文化的重塑,而学校文化又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何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重塑与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本质要求,既能以教师专业的发展策略来促进学校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的更新,又能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营造个性鲜明的精神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积极向上的行为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变革,改革的深化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思考,新课程改革文化与当前的学校文化间存在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学校的内涵与特色发展.明晰学校文化内涵,理解学校文化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的意义,探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学校文化建设应明确基本理念;重视不同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课堂学习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主体、动力和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霞 《小学生》2011,(3):45-45
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既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同时,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学校文化。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在实践中已呈现三种趋势:维持新课程改革现状、回归到传统教育和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合理的选择,但需要生成学校的变革动力来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学校通过政策调整来营造良好的变革环境:通过领导转型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通过教师发展来培养具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师资力量。促进新课程的“深度变革”需要:通过学习与探索来发展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通过交往与对话来整合学校系统的变革力量;通过评估与调整来逐步完善新课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课程变革下的学校文化,涉及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学校文化的现状如何?实然学校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实然的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改造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这几个相关的问题,从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人手,以“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几个维度为主,采用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地分析了一所普通中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实然状况、形成的原因、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学校文化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文化生态型校长管理已成为时代发展和推进新课程的需求。提升和完善校长的管理素质,再造校长管理文化,将成为生成文化生态型校长管理的前提条件。那么,什么是校长管理文化?校长管理文化就是学校多数人的共同价值和行为模式。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有力的学校管理文化。如何生成适合新课程教学与发展的校长管理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事业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究竟如何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顺利地实施,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必须要适应新教育形式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本文从新课程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出发,探讨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2年4月,我区被确定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2年9月,新课程实验在辖区109所学校全面启动实施,12000名起始年级学生千余名教师步入了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目前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促进了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并且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走出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
实施新课程必然带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只有尽快建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思考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实现教育管理民主化的基础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当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深度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新旧学校管理文化在过渡转型期发生的冲撞与冲突,如何在新旧学校管理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稳定、有序、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在常态教学管理环境下,使新课程改革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管理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学校的内涵提升式发展?我觉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评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平台,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职能转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变到学校效能管理。过去的学校管理,主要是管理者从学校特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的社会功能出发,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外活动等实现学校管理功能。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功能的目标转到效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