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一方面形塑了国民党的组织架构、构建起主要的制度文本,另一方面主持制定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宗旨和纲领;孙中山曾领导国民党从事护法、推进国民革命,同时引领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国民党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且曾经取得了全国意义上的执政地位。孙中山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和世纪伟人,他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从未放弃对民主共和理念的向往和传播,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是否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当下特别是能否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是衡量国民党历史地位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3.
曾被毛泽东誉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卫立煌将军,是国民党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数十年来美国军校中众口称道的少数几位中国将军之一。他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员起步入民主革命运动的浪潮,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了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的人生巅峰。他身经百战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是孙中山在革命事业中的得力助手,她以赤诚炽烈之心协助孙中山在各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23—1924年,是中国革命的多事之秋,也是孙中山的思想转向联俄联共的重要时期。1923年10月,应孙中山之邀,鲍罗廷以国民党顾问的身份来到广州,受到了孙中山夫妇的热烈欢迎。很快,孙中山夫妇就与鲍罗廷夫妇成了好朋友。鲍罗廷的妻子法妮娅在回忆中谈到过两家的关系:“到广州以后不久,我就认识了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容貌秀美的宋庆龄。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对我们家人和各苏联顾问也很真诚、友好,她积极参与丈夫的…  相似文献   

6.
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的历史,实质上是蒋介石谋求政权,确立个人独裁的历史.文章从蒋介石投靠孙中山,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与提拔,为日后在国民党掌握大权奠定基础;抓住每个晋升机会,在国民党内迅速崛起;将蒋记三民主义注入国民党的思想精髓,把国民党改造为蒋记国民党三个方面.论述蒋介石与20世纪初期至1949年国民党的关系,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晚年确立了联俄政策,这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步骤。但孙中山的联俄与师俄是有限度的,他并未认同苏维埃制度和主义。他与苏俄联合,是想以苏俄为外援,改组国民党采取的"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体制为用"的模式,重点在借鉴党军制度。由于当时孙中山对苏俄缺乏深入了解,国民党上层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孙中山联俄与师俄的限度。尽管如此,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仍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从而把北伐战争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确实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在革命历史的转变关头,他能顺乎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以抹煞的。但孙中山毕竟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孙中山看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还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因此,他想通过国民党改组,清除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9.
戴季陶早年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时期一度鼓吹“劳工运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活动。但是,他终究未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加中国共产党,而是走向了中共的对立面,并创立“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基础。晚年,他作为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统治营垒的一员,为维护国民党统治和粉饰国民党政权的太平、“民主”尽心尽力。但是终不能扭转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覆亡的命运,在国民党全国政权土崩瓦解之际,于1949年2月11日服毒自杀身亡,结束了他58年的人生旅程。戴季陶作为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一种类型,他所选择并走过的路程,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历程,因此对戴季陶作一全面研究,不无裨益。笔者本着这一想法,对戴季陶五四时期的  相似文献   

10.
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孙中山丧事为国民党提供了表达诉求,言说政治主张的契机。国民党以治丧活动为契机,运用党的组织系统和宣传机器来宣传孙中山思想、塑造孙中山形象,希图通过孙中山偶像地位的塑造来强化普通民众和国民党员对党(国民党)、国(国民政府)的认同。国民党对孙中山丧事的运作,透露出许多信息,如对意识形态宣传之重视,其群众动员意识之自觉,对现代宣传手段之娴熟运用等,映射的是国民革命前后一段时期另一个面相的国民党。  相似文献   

11.
自孙中山作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决策后,国民党内一班老党员“顿起怀疑”,“群起排斥”,挑起了反对国共合作的“纷争”。长期以来,史学界有种定论,即: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对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共合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在此略陈管见。诚然,孙中山十分珍视由他和共产党建立的合作关系。他不能容忍党内的“老同志”公开反对他的联共决策,对他们提出的反共主张进行了多次严成的批评。他批驳了邓泽如、林直勉等人弹劾共产党的主张,指出他们攻击党章、党纲和组织法完全是“疑神疑  相似文献   

12.
论文针对目前史学界有些同志认为,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不是国民党左派、中共的亲密朋友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邓演达无论在大革命失败之前或之后,始终是国民党左派、中共的亲密朋友。作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是他始终坚持反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并为此而英勇牺牲;二是他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三是他并沒有抛弃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批评在许多地方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2,17(1):94-97
苏联为了其在华利益,积极拉拢、扶植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组。苏联派为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的鲍罗廷认真贯彻苏联对华战略,努力争取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多方协调国共关系,在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宣言、党章、党纲的起草等诸方面,起着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并推动了国民党与苏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实行国共合作是一个外国人最早提出,并强行“推销”给中国共产党的;这个外国人就是对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马林,原名斯内夫利特(1883—1942),荷兰人,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1921年6月,马林肩负着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来到中国。他一改过去共产国际及苏俄政府批评孙中山、忽视国民党的立场,很快与上海的国民党总部取得了联系,并与国民党代表张继举行了多次会谈。1921年底,马林在张太雷陪同下,到广西桂林秘密拜访了孙中山,与他进行了三次长谈,随后南下广州,拜会…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共产党人李大钊是我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执行者,他为建立、发展和巩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不辞辛劳,奔走在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积极同孙中山联络,努力促成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酝酿台作,开始于一九二二年。当时国共两党都愿意改善彼此的关系,以适应革命的需要。一九二一年六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打算与孙中山直接见面,交换关于中国革命的看法。李大钊请蔡元培把马林介绍给孙中山。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日,马林在张太雷的陪  相似文献   

16.
1894年以来,国民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中时散时聚,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政治凝聚力,一个基本的原因,就在于有孙中山的政治威望和他的三民主义政治旗帜。国民党改组之后,由于孙中山实行了联俄容共的政策,宣称其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并无二致,使相当部分党员对三民主义发生了疑惑。但有孙中山在,尚可维系其组织的凝聚力,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一自然要受到空前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陈果夫、陈立夫合称二陈,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他们长期掌握国民党的组织人事大权,帮助蒋介石指挥国民党的党务、组织、特工系统,控制宣传、出版、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等部门。二陈利用CC系,同国民党内的其它政治派系、地方实力派争权夺利;利用“中统”,进行反共活动,镇压人民的反抗,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一、蒋家天下陈家党蒋、陈两家关系渊源颇深。陈果夫、陈立夫的亲叔叔陈其美是蒋介石的盟兄,在政治上,蒋介石是靠陈其美起的家。蒋介石在政治上最先追随陈其美,陈其美死后,他追随孙中山。孙中山逝世后,他逐渐走上了…  相似文献   

18.
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关系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并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政治组织。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和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中,十分重视政党的领导作用。为此,他创建了资产阶级政党,并根据时代发展和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不断对这个党进行改造,在此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政党思想。我们认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形成于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之前,丰富于国民党成立到二次革命时,曲折发展于中  相似文献   

19.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放弃了原先的民主自由理念,主张个人独裁与一党专制.他认为党员和普通民众的自由太多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革命应该不是扩大而是削减民众的自由.孙中山这一思想就成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理论根源.孙中山想用集权专制的办法争取民权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