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呼和浩特方言中常见的构词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以及由这些词缀所构成的词的一些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考察了呼和浩特话的人称代词"俄"与"/nia/"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和社会意义。指出"俄"是呼和浩特话中特有的人称代词,是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产物。"/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法,第一人称用法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第三人称用法同晋语区第三人称"/nia/"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中介语是一个连续体,必然涉及语言迁移的问题,语言迁移是中介语出现的重要根源。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方言文化、方言态度和方言语码转换都会对普通话中介语产生负迁移。呼和浩特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主动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按照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4.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统,所在地区大致西起巴彦淖尔盟,东迄乌兰察布盟,以巴彦浩特,包头、萨拉齐,呼和浩特、丰镇、集宁等地为代表。语言情况大致与陕北晋北方言相近。这一方言在构词法方面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要谈的是:(一)词素颠倒,(二)名词的词素重迭,(三)特殊地加“子”,(四)“圪”[k(?)?]。了解这些特殊现象,既容易认识这一方言的特点,也便于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它采取措施,有利于推广普通话。(一)词素颠倒内蒙西部汉语方言有个别双音词的词素先后次序与普通话的恰好颠倒。例如:  相似文献   

5.
一、本文所考的是记写内蒙西部汉语方言的部分常用单音节词或词素的本字。这些词或词素,历来被认为是“有音无字”或是被误写了的,所以有必要一一加以考订。二、为避免重复,凡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续考》和《包头汉语方言本字考》①中已有的字,本文不再收入。三、对本字进行说解的文字,一律使用通用字。个别实在写不出来的,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四、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各方言区的方音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呼和浩特方音为准,采用国际音标为本字标音。至于声调,则只分平、上、去、入四声,不标调值。  相似文献   

6.
呼和浩特方言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形容饲、动词、数词、量问、副饲、代词等),一般都可以重叠,重叠的方式多种多样,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方言中存在的这些大量的重叠形式,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语法现象。本文讨论的是名词的重叠形式。名词的重叠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音节的重叠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构成新词,不重叠就不能构成该词。这种词,我们一般称它  相似文献   

7.
一、文中以“~”代替字头。二、方言中有音无字的词(或词素)借用同音字需注的地方,用括号加注。三、本文字头以声母为序。排列顺序是:p p′m f v t t′n l k k′(?) x (?) ts ts′s φ。四、呼和浩特有四个声调:平声[(?)]31调,上声[(?)]53调,去声[(?)]55调,入声[(?)]32调。五、文中未考的字,用通用字形。有些字,虽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是蒙古地区的宗教中心和传播发源地,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呼和浩特地区独具特色的"召庙文化"。本文介绍了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概况,使用ASEB栅格分析法从活动、环境、体验、意义四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文化旅游开发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呼和浩特是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化中心。呼和浩特是国家对外开放城市。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扩大呼和浩特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的魅力无穷的人文景观,使呼和浩特成为令世人瞩目和神往的草原天堂。呼和浩特大量魅力四射的文物古迹,成为人们认识这里的名片。  相似文献   

10.
呼和浩特地区,自周秦以来就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行政区之一。全面、系统地搞清历代呼和浩特地区的行政建置和民族构成,是我们研究呼和浩特地方史、北方民族史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两汉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建置和民族构成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呼和浩特地区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和旅游节庆活动等旅游资源入手,着重论述呼和浩特地区民族友好往来与旅游资源的密切关系。通过论述,得出民族友好往来是呼和浩特地区旅游资源的历史之根和文化之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明代呼和浩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初年在呼和浩特地区建州卫,后逐渐丧失。蒙古部落纷争离合、成长壮大后重建丰州滩。呼和浩特地区人口也由少到多,逐渐繁衍。在纷争离合的过程中,地区得到了休息,生态得到了保护。无论是蒙古部落,亦或是明朝政府,对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的影响并不严重。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主要从区位优势、政府政策以及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呼和浩特作为“中国乳都”是名副其实的,同时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区域主导产业以及专门化系数等公式来说明乳业在呼和浩特的区域主导性以及呼和浩特乳业在全国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4.
一、总述呼和浩特召庙清真寺的历史,是和整个中国历史分不开的。要了解召庙和清真寺的历史,必须结合元代以来的中国史作一总的回顾,现即本着上述精神,总述呼和浩特召庙和清真寺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沿革如下: 1、黄教传入呼和浩特的经过黄教传入呼和浩特地区,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为了明确黄教传入呼和浩特的经过,必须回溯到元代。元代忽必烈汗统一中国以前,就曾召西藏喇嘛八思巴到蒙古,尊为“国帅”。1260年  相似文献   

15.
地名寻根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城市”。约成书于1608至1612年间的《俺答汗传》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能工巧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这里的“呼和浩特”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国内方言电视已经从最早的方言曲艺节目发展出方言电视剧、方言栏目、方言新闻,进而又集结为全部使用方言播音的方言频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征,地域文化承载着纯正的传统文化,方言电视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嬗递。方言电视播音提升了方言的社会地位,方言历史文化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方言娱乐综艺节目的不断创新开创了别具一格的方言流行文化,推动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嬗递。  相似文献   

17.
江苏泰兴方言处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界地带,语音呈现出了吴方言向江淮方言过渡的特点。本文将泰兴方言语音与北方话、江淮方言、吴方言、晋语、客赣方言和徽语的语音特点进行比较,了解泰兴方言与其他方言语音的差别和联系,并结合泰兴历史地理概况,总结出泰兴方言的局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江苏丹阳的河南方言岛保留了很多源方言地区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特征,同时又带上了诸多周边方言的色彩。丹阳市埤城镇西丰行政村下属的荒田里、汪家湾、土库楼三个自然村方言岛的源方言为河南光山话。文章从方言岛居民婚姻状况、词阶分布、亲属称谓等方面调查,来探寻河南方言岛的方言变迁。强势方言最终取代弱势方言需要经过双方言的过程,双方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发展、融合、取代四个阶段;双方言地区的方言演变受到婚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双方言现象对方言岛方言第一词阶的影响小于第二词阶;方言岛亲属称谓的演变与方言岛双方言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泰兴方言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之一。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吴方言为基础,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古语词亦比较丰富。通过对泰兴方言古语词的考释,可以进一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史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一弘 《集宁师专学报》2009,31(2):26-29,39
乌兰察布市方言在整个内蒙古方言中属西部区方言,深受晋北方言和古汉语的影响,其所辖的11个旗、县、市、区方言语音也不尽相同。我们通常把乌兰察布市方言分为前山方言区和后山方言区。前山方言的使用人口众多,历史悠长,特色鲜明。本文从历史文献、方言形成特点及现实差异几方面就乌兰察布市前山方言语音形成的原因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