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这首五十年代创作的《英雄赞歌》曾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传唱至今。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个伟大的名字: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他们是人民的英雄,祖国的骄傲。然而,时光的流逝让这些荣誉的光环逐渐褪却了颜色。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除了在课本上知道了这些英雄的名字,还有谁真正懂得这些名字的涵义呢? 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黄继光中队”的队员们则以英雄的名义告诉我们:“英雄”就在你我身边。  相似文献   

2.
偶像的黄昏     
那时我们少女心目中的偶像是雷锋、王杰、邱少云,还有黄继光。当然,我们不知道他们长得什么样子,除了雷锋有照片外,其他的人我们只是从书本上看到画像。到底,我们崇拜的偶像是不是潇洒英俊、魅力无穷,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似乎从不以为需要知道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拥有他们的精神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说雷锋等人是我们这一代人少年时期共同崇拜的英雄的话,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女孩子需要另外一种与自己年龄接近的崇拜。所以那时我最崇拜的人物是小英雄戴碧蓉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那时,没有人知道我一直在关注戴碧蓉的…  相似文献   

3.
黄继光英雄的故事,我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黄继光这光辉的名字,早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我怀着对英烈无限崇敬的心情,把《黄继光的故事》这本书默读了好几遍。读着读着,我仿佛来到了上甘岭战场,看到倒在血泊中  相似文献   

4.
<正>“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课堂中一个学生刚刚慷慨激昂地读完黄继光面对枪林弹雨毫不退缩的句子。另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一脸疑惑地提出了疑问:“老师,课文的上一个自然段中刚写了‘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他怎么会突然站起来了?”这个问题刚一出口,刚刚学生还沉浸在对英雄英勇顽强的崇敬之中,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榜样是雷锋,那么,雷锋的榜样是谁?雷锋的榜样是黄继光,那么,黄继光的榜样是谁?英雄、榜样这些光荣的字眼,不正像接力棒一样,在希望的麦田上,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坚实地传递着吗?  相似文献   

6.
如何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教材都作了适当的安排,教师要凭借教材,充分利用课文中分段训练的练习设计,扎扎实实地搞好分段训练,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指导学生谋篇布局、加强学生作文的条理性打下基础。下面以《黄继光》一课的分段教学为例,谈几点教学建议。一、凭借教材,明确文体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读课题《黄继光》,简介黄继光。然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为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做好准备。二、凭借教材,理清自然段的关系并分段编者在《黄继光》一课课后设计了这样三个阅读思…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12月9日,上海市继光中学喜迎建校105周年暨继光命名50周年庆,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领导特地赶来祝贺,并赠送黄继光  相似文献   

8.
建议一 :在“整体”阅读中进行综合感知综合感知 ,是“整体”阅读行为的开始 ,是对全篇课文的认读 ,也是对阻碍阅读的语言文字的疏通。教学环节和教学用语可以这样设计 :一是课文导入 ;二是读通课文 ,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三是说说你最想读懂什么或让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以《黄继光》为例 ,综合感知可以这样进行 :(1)导语设计。课前播放录像 ,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及上甘岭战役的壮烈场景 ,然后教师语调低沉、缓慢地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我们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 ,为了保家卫国 ,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 ,就是这样跟敌人浴血奋战 ,用自己…  相似文献   

9.
[课例] 我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非常勇敢.可是他为什么不用别的办法呢?"学生的问题中包含着"黄继光这样做值不值得"的价值评判.我灵机一动,将问题抛回给学生,顺势说道:"是啊,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替黄继光想想办法."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可用石块塞住机枪口."有的说:"不成,黄继光已经身负重伤,没有力气搬石头了."有的说:"就算黄继光真的能搬动石头,时间也来不及了."……通过争议,学生懂得了要夺取战斗的胜利,黄继光只有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黄继光》一课讲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为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当时的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魏楚豫 《红蜻蜓》2023,(15):4-6
<正>黄继光(1931—1952),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石马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在他的家乡展开,黄继光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通信员。1952年,他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当他掷完全部手雷之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壮烈牺牲。黄继光被部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相似文献   

12.
《下一代》2006,(10)
本文选自虞云耀主编的《鲜红的党旗》一书。文中记述了黄继光从旧社会的贫苦农家孩子成长为革命战士和特级英雄的历程。重点写了黄继光在震撼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的英雄行为源自对党的深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13.
谁是英雄     
郭学文 《师道》2003,(6):26-26
朋友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闲聊中我与她谈到英雄的话题,她很快就说出一大串耳熟能详的革命领袖和战斗英雄的名字来。我问她:“除了这些人,在你心目中还有谁是英雄吗?”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想了一阵子,然后一脸茫然地看着我。面对孩子茫然的眼神,身为教师的我,自然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尤其想到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语文教育改革。曾经在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听教师讲解课文《落花生》。在讲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老师要学生说出哪些是有用的人。学生们踊跃发言:“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  相似文献   

14.
质疑:90后的中国心任哪儿 爱国英雄不是用来崇拜的,而是用来搞笑 对我们四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黄继光、邱少云那可都是爱同英雄,是我们少年时代崇拜的英雄.那天,我到碟片出租屋,想租这儿部老电影重温一遍.话音未落,旁边的两个巾学生"扑哧"一下笑了起来: "现在哪还有人看这种片子啊,你真老土啊!"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初小语文第八册‘黄妈妈的话’一课中说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家在四川省中江县石马乡,我发现别的书报上说他是二级英雄,家在兴发乡,为什麽会不同的呢? 答:课本上的叙述是对的。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曾刊载过一个报导: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发布决定,追授黄继光烈士以‘特级英雄’的光荣称号;同时并宣布撤消以前追授黄继光烈士以‘级英雄’光荣称号的决定。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上小学时,我就从课文《朱德的扁担》,知道了井冈山,还知道它是一座英雄的山。那里有漫山遍野的翠竹,还有很多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从那时起,井冈山已如剪影般神圣地驻扎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的精神,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激励少先队员前进,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创建英雄中队活动又结硕果。不久前,勋望小学举行命名授旗大会,创建了以黄继光、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白求恩等光辉名字命名的9个英雄中队。会上,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黄继光连队发来的贺信;雷锋中队代  相似文献   

18.
《黄继光》这篇课文写了抗美援朝时,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而壮烈牺牲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注意两点。 第一,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总是先交代遇到什么困难,再写怎样克服困难。以此突出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如教  相似文献   

19.
[教例]“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课文写黄继光在敌人枪林弹雨中第二次站起时 ,这样写道 :“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训练过程 :1 在万分紧急关头 ,黄继光是怎么做的?让学生从句中圈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2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 ,最感人?3 体会“堵住”的意思 :①查字典理解(堵 :阻塞、挡)。②“堵住”在课文中应取哪种意思?(挡住)4 看图 ,再读句子 ,思考 :①黄继光当时是怎么想的?②从“堵住”一词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5 让学生学做黄继光去堵“…  相似文献   

20.
从各个学校送来的有关阅读指导课的总结里,我们读到这样一些小故事: “五年级学生杨昌学一天到溪边检柴,顺手摘了社里4个桔子。教师知道后,并不给他什么批评,反而给他一本名叫“五个杏子”的书。(描写一个偷了社里五个杏子的孩子的转变过程。)第二天早晨杨昌学很惭愧地跑到教师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改进自己。”——低庄吉家村小学。“(?)业荣看了黄继光的英雄故事后,激动地走到班主任房里,表示自己现在很相信黄继光叔叔,自此以后上课不再在同学背上画“牛”了。”——横板桥完小。陈克珞在写“我的家乡”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