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步骤为:坚持问题导向,确定研究主题;建构研究框架,从社会历史、话语实践、文本言语等角度开展语境分析;深度诠释语境,形成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2.
陈惠惠 《华章》2007,(7):27-28
作为一种最基本同时也最为特殊的符号系统,语言在文化建构中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不同的民族国家获得身份认同的一种标志.语言现象与民族主义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民族主义文化建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主要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讨论对象,探讨语言在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目前在教科书研究领域还较为新鲜,关于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和研究系统构建也亟待完善。文章借助马克思关于“语言与社会”的观点,不仅指出今后的教科书话语分析方法论建构要重新审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重申社会对语言的决定作用,使教科书研究回归社会现实存在,回归马克思主义;也对学者王攀峰在《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中尝试构建的教科书研究系统进行了科学审视,认为该方法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过分强调话语分析的“话语建构”作用这一情况,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文章从全新的角度对教科书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思考,对目前的教科书研究理论探索和方法论建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是华裔新生代语言文化习得与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亦是公民意识形成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场域,体现着认同塑造的复杂机制及多层级认同的冲突与并蓄。从互文性视角对现行最新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各类科目教科书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大量的国家话语策略、高频率分布的核心概念与互文性复现的话语模式,强有力地塑造着华裔新生代“公民-国家”逻辑上的国家认同;华人的族群叙事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展开,其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文化标记及话语路径都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族群认同塑造的功能被强大的国家话语修辞力量所稀释。在教育场域,华裔新生代面临如何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间求取平衡,以及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提高华人族群内在凝聚力、传承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语言"资本兑换"与文化认同不仅存在于民族之间,也在民族内部存在。实践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需要通过语言等社会元素的规范和管理来建构和加强。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本"相互进行"兑换",从而实现能动者借助语言的象征力量来控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信念,促使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共同体的产生或消亡。以"一带"核心区新疆面向中亚的中华文化传播为例,从语言的角度探究社会实践活动中语言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探索建构以语言为中心的语言文化共同体、摸索语言规划管理的新思路、创建语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的新模式,为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提供语言战略研究方面的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是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作为一种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小学生了解苗族的族源史与生存发展史、形成民族认同感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无字教科书。  相似文献   

7.
程福蒙 《教育学报》2006,2(3):27-31
本次课程改革所争论的议题,直接或间接地,都在回应社会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本文将新课程改革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互辩证的文化认同视框中,考察课程改革表象下论述的形成、实践以及论述实践反过来所建构的文化认同,由此了解课程改革论述在接纳与排除的机制运作下,搓揉出一个怎样的文化认同。讨论课程改革需求的解释之语言政治,不同的语言论述是如何互动,课程改革论述的崛起、转变暗示一个怎样的政治、经济和个人教育之间疆域的转换,以及在课程的论述中形成一个怎样的主体化模式,并对文化认同和课程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9.
李炳昌 《高教论坛》2011,(9):58-60,1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指出,人们使用"符号"和创造"符号"通过语言中介进行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在交互性作用中建构。高校教师在运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时,要创造性解读课程文本符号蕴含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义的道德文化情境,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避免语言的高调化和说教式,以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个性道德。  相似文献   

10.
此研究运用基于项目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群维吾尔族初中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状况。文章分析了维族学生参与者对于"中国人"、"维吾尔族"和"中华民族"3个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说明作为符号建构过程的维吾尔族学生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文章最后建议,在实践中建构各族群的共同政治认同的同时,需要促进各群体间的不断接触与交流,保障各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发展和自由流动;此外,在多民族传统下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认同基础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国民共同的品格、文化抑或理念等属性,避免过分强调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而导致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特殊化"、"唯一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