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语语词有词里义、词面义,词里义是指通常使用的一般的意义,诃面义是指语词的表层意义。说话、写文章时,有意避用语词的词里义,还原使用词面义,这种语言技巧就叫“语义还原”。“语义还原”来源于使用语言时的求异思维。语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意义已经约定俗成,为人们所习用,因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一旦突破这种定势,赋  相似文献   

2.
读了袁庆述先生《朱子语类·方言俗语考》(载《语文研究》1990.4,下文称作“袁文”)一文,很受启发。但文中所释《朱子语类》(下文写作《朱语》)中“撮”的意义似可商榷。 袁文说《朱语》中的“撮”,“并非常见的,‘抓取’、‘摘取’之义,而是指一种用簸箕、铲子之类的工具装取泥土、谷物等散状、堆状物的动作,并由此引申出从尖端取走、从表面取走、从下面取走诸义。”“此字亦写作‘绰’”。简言之,“撮”是方言俗语词,因此不是“摘取”义,而是“装取”义,并引申出“取走”义,且又写作“绰”。  相似文献   

3.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4.
运用语义学的义素义位分析法,可把《尔雅》中同源词的语义关系分为“义同音近”与“义变音转”两种类型,其中“义同音近”型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各语词的义项相同,二是各语词会有相同的义素;而“义变音转”型则可以分为语义相近、语义相关、语义相反等三小类.语调能够构成同源关系的语义基础就是相似与相关,汉语中多义词的产生与这种结构原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一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练习,在动词部分有“愿意”一词,让同学们练习归入动词中的某一小类。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将“愿意”一词归入动词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小类,而在课本附录的语法表中,却把“愿意”归入动词中的“能愿动词”。那么到底该归入哪一类才合适呢?我认为:汉语词的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讲述词的用法,说明词在语句中的地位。基于这种目的汉语词的分类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  相似文献   

6.
汉语词的归类是一较难的课题,直到目前为止,汉语词典给词标注词性的所见不多.仅解放后公开出版的似只有《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一书,未公开出版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所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一书. 应当说汉语的词还是有类可归的,绝非象少数人所讲“词无定类”,问题在于以什么为准,分多少类.分类标准一旦解决,归类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7.
“义类”和“义通”,是我国著名传统语言学家王念孙文献语义学说的两大支柱。关于“义通”,我在《王念孙“义通说”笺识》一文中已略加评述。这里,想再就他的“义类”问题进行粗浅阐发,以祈是正。平时人们关心的语词的意义,一般都是语词所指称的客观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尚未  相似文献   

8.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9.
义训是传统的三大训诂方法之一。它在传统训诂学中虽和形训、音训并列,却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训诂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解释语词的意义、探究其因果渊源、说明其孳生流变,训诂始终都是以语义为中心进行的。意义是语词的内容,文字和声音是语义的形式。运用形训,是从分析文字形体(或云语言的书面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称作“因形索义”;运用声训,是从探究语音关系(或云语言的口头形式)入手探究词义,所以又称作“因声索义”,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是弄清语义。可见义训作为直接从词义本身的运动规律来探究词义的方法就更是训诂的主体方法了。黄季刚先生把传统训诂归为四类:一曰“本有之训诂”,即探究词的本义;一曰“后起之训诂”,即探究词的引申义和转化义;一曰“独立之训诂”或“说字之训诂”,即探究一个个语词的各种义项之间的关系;一曰“隶属之训诂”,即探究置身于语文之中的具体语词的具体意义。其中包括了形训、声训、义训三大方法,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意思。这也表明:三大方法事实上是不能绝对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10.
“兜鞋”一词用例多、且较为费解,词书又未立目。赵楠先生的《宋词“兜鞋”义辨》对该词的探讨是有意义的,但将“兜鞋”释为“整理鞋”则是不正确的,将“兜”的“提拉”义引申为“整理”也欠稳妥。“兜鞋”的准确意义是“提上鞋”,由“提拉”引申的意义是“招揽、攀扯。”  相似文献   

11.
词组是由词按着时间的次序在空间上先后相续组合而成的,形成语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是有条件的。语言中语词的有意义的组合,不仅产生新的较语词更为复杂的意义,而且词与词之间都产生一定的句法关系。为表示这种句法关系,就要运用一定的语法手段。布仑菲尔德在其著名的《语言论》中指出:“语言形式有意义的配列构成这种语言的语法。一般来说,语言形式有四种配列方式:词序、变音、变调、选择”。(见《语言论》第  相似文献   

12.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劝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课本注释“焉”为助词。我认为此注欠妥。“焉”作为一个文言虚词用法主要有四种,即作代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合音字。(见《中学生手册》100页)根据以上分类,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二册《学习文言虚词应当注意的几点》:“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教材列“诸、旃、盍、叵”4个兼词,义项明晰不难识别。较难识别的倒是短文没有涉及的兼词“焉”。“焉”位于句末,有语气词、代词、兼词三种  相似文献   

15.
“依句辨品”是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来的,人们通常认为它是词的分类标准。本文通过对《新著国语文法》一书的具体分析、研究,认为“依句辨品”是一种辅助性的词的归类标准。  相似文献   

16.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17.
读了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兼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而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文亦无不精工”(语见缪钺先生《王静安与叔本华》)。静安并未专注精力填词,其词作数量亦不甚多。计《观堂集林》(卷24)所录长短句二十二阕,以及《苕华词》所录九十二阕,总共不过一百十五首。然而,静安自视其词甚高,他说:“近年嗜好之移于文学,亦有由焉,则填词之成功是也。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  相似文献   

19.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20.
偶然借到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粗读一过,即颇多受益。江先生研究六朝语词有年,厚积薄发,写成此书,我们说它精见迭出、胜义纷陈,大概不是过誉之词。然而,金无足赤,其中也有某些说法不能尽如人意,现胪列几条于后,并略陈浅见,以就正于江先生和其他研究汉语史的同志。第13页“白饮”条江先生释“白饮”为“白色饮料”,例子是《殷芸小说》中“白饮”指“玉浆”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两相契合,这种说法或许可以成立。然而,江先生又说:“现实生活中称米汤、淘米水为白饮,如《齐民要术》卷九‘煮(米冥)’云:‘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又‘复著折米(?)汁为白饮……。’是知‘白饮’者,白色的饮料、汤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