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3.
古代技术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附魅技术,但自从它与现代科学相互结合后,就走上了祛魅的道路。祛魅是现代技术的主要特征,但祛魅后的现代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以及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后现代的技术必须采用人、技术、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自然观,走技术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5.
摘编     
《今日教育》2011,(6):41-41
祛魅一般理解为曾经一贯信奉或被追捧的神圣的人、物、感情、信念等,神秘光环不再,沦为平常。作者认为,祛魅的世界造就了祛魅的教育,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务实,势力,追求有用与有效。祛魅的教育造就了祛魅的教师,过度世俗化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崇高的身份充满了危机。  相似文献   

6.
作为理性力量应用于教育的结果,教师身份的"祛魅"具有些许积极的意义,但也使其陷入了"祛魅"的悖论中。在现代性危机前,救赎的处方只能是寄望于教师身份的"返魅"。只有似冯志远一样具有人性之"魅"的教师才能引导那些懵懂的心灵"回家"。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的附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附魅,人们给予了学校教育以无所不包的功能。学校教育附魅的危害是使人们忽略了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影响了学校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学校教育之所以附魅,主要源于人们过高地估价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不适当的认识。要使学校教育正常发挥功能,必须使其祛魅。  相似文献   

8.
信仰世界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天神、地祗、人鬼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魅。对魅的认知,学者普遍认为魅是鬼或者鬼系的一种,但是,鬼与魅确有区别。魅形象不断发展变化,在清代笔记小说中,不仅保留了前代类似的幻化人类,魅惑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此时的魅虚实不定,寓意深刻。依据文献中魅的形象特点,可以说,具有魅性的一切对象,都是魅。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精英知识分子文学价值观和艺术观的祛魅层面,而是在"祛"魅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赋"了魅,建构起了数字媒介语境下的文艺反映论,建立起了"栖居"网络的文学欣赏构式,实现了文学的平民化,达到了文学主体的自我化,形成了非经典、非中心、非教化式的艺术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0.
魅通常被自然哲学用来描述事物富有神秘力量的特质,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附魅、祛魅和返魅。本文追溯了魅的学术根源,在分析科学和技术的魅之本质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了教学技术中的艺术之魅与教学技术本体的附—祛—返的历程,为把握当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搞好成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素质教育,师德建设是关键。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师德高尚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才会对学生产生最强的感染力,教育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力才会最深远持久。  相似文献   

12.
论班主任评语的温馨化及其时代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一种基于现实生活,富有人性味的动人而诚挚、透明而亲切、温情而诗意的温馨评语正悄然在教育实践中兴起。温馨评语的情感化、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的特征,体现了教育、教师对人性的解读、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教育真谛的诗情守望,反映了当代哲学对人的主体间性的呼唤、教育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健美操以它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但在教学中教师对健美操蕴涵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儿童兴趣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表层,这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对健美操的理解与掌握。如何才能以健美操为教学手段,在对儿童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正确引导儿童,使其自然进入体育天地,需要从兴趣、技能、美育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教授的是道德知识符号,受教育者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允许对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而在道德学习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薰陶,凸显了人的自身价值,弘扬了人的主体性,摒弃了道德规范的外加性和强制性,提升了人的精神和灵魂,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性,促进了人格完整,培塑了道德人格.在道德学习中培塑出来的具有崇高道德人格的人将焕发出不可穷尽的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15.
名《呼啸山庄》在世界学史上有独特的魅力,心灵的体验与诗意的创造弥足珍贵,作品有穿越生活的穿透力与震憾力。  相似文献   

16.
不少咏物诗词蕴涵谜趣。根据它们咏物时对“形”与“神”侧重点之不同 ,可分为三大类。而咏物是否有寄托 ,则需顺应自然 ,不必强求。要做到咏物而有谜趣 ,其共同之处是必须“避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伤逝》有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叙述文本自身的结构、作者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还是叙述者的每一次评论,都给读者理解文本带上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伤逝》,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研究者们多从文化批评,特别是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阐释。其实,优秀的文本是具有极大的被解释的潜力的。文章自觉地采用结构主义思路,配合叙事学等理论和方法,试图探索出《第九个寡妇》艺术魅力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山水诗是谢灵运仕途徘徊的产物.他努力营造的荒寒幽寂之境、卷舒流动之境、绮丽华滋之境,为其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获得暂时的安顿,在他生命处于困顿、沮丧时具有乐天知命的抚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