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永华 《数学小灵通》2011,(6):12-13,45
用比例知识锯题的关键是判断两种相关联酌量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是“商-定’,用正比例解;如果是“积一定”,用反比例解。有的题目,如果从不同酌角度选择定量,既可以用正比例解,也可以用反比例解。  相似文献   

2.
“说课”──我教反比例应用题吴忠市利通一小常淑萍一、教材反比例应用题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简易方程、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当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后,往往错误地认为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就不能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反之,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也一定不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产生认识上的僵化。其实,有些正、反比例应用题,只要我们根据题目数量关系,转变思考角度,用两种方...  相似文献   

4.
正比例与反比例应用题相互联系,断不可分,因此解法也不必分家,也就是说用正比例解答的应用题也可以用反比例解。例: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到达。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几小时到达?1.用反比例解分析:每小时行的路程×时间=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一定),所以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解:设乙车行完全程需x小时。50x=40×5x=42.用正比例解(1)把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看作单位“1”,甲车5小时到达,每小时行这段路程的15;乙车x小时到达,每小时行这段路程的1x。因为甲、乙两车每小时行的路程的比是40:50(一定),所以甲与乙车…  相似文献   

5.
[导学内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是把两者分开编排的 ,教学时一般也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 ,再教“反比例的意义” ,继而上一堂辨比性的练习课 ,以此巩固概念。笔者认为 ,正、反比例都是在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按“部分———部分———整体”的思想教学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把它们集中起来遵循“”的教学思想 ,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结构 ,也使学生在正、反比例意义的相互迁移、比照中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实现有意义学习。[导学设计]一、整体入手强化感知1 导入。…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正比例应用题——“多题一解”(一)先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正比例意义、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解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回顾已学过的应用题中,哪些能用正比例方法解  相似文献   

7.
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概念答题,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利用与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道例题创设对比情境,使学生掌握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例1.正比例应用题 题目:一辆汽车2小时行64公里,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公里? 分析:路程与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速度是定量。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本题符合y/x=K(一定)的正比例判断式,用正比例方法解。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公里,根据判断式可得: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上 ,从小学到初中都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 ,懂得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用来解决有关物理问题时 ,不能机械套用 ,要根据物理公式和每个物理量的具体含义来解答、解释有关的物理问题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或不能真正学好物理知识。下面对初中物理公式中容易用数学上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来错误理解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后,反比例函数是根据变量间的不同变化情况认识的另一种函数.函数问题一直是中考的压轴题,也是学生学习难点所在,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更是初中常见问题,解决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除了采用以前所学方法——割补法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反比例函数的特殊性——面积1/2|k|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中第五小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下面我们实录两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施方式虽完全不同,但通过教者的反思和专家的点评,我们看到的是对于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的组织与处理。这是我们开设此栏目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下同),第四个单元是比和比例,在讲了正反比例的概念后,有的教师说:“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笔者认为把比例分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错误的。该册数学第47页的题目为“四、比和比例”。在这部分内容中先后讲了““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第58页),“5.正比例”(第62页)和“6.反比例”(第70页)。从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顺序上看,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相似文献   

12.
<正>平常我们在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练习时,会想到以题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训练。但设计怎样的题组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同一个数量关系下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变化结构,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们针对这节综合练习课做了实践研究。一、揭示数量关系,勾起概念回忆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由于判断不准教量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而把题目解错。看来,准确判断正、反比例至关重要。下面把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编成儿歌,以便于同学们准确判断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次教学活动,我们听了一节关于“正、反比例判断”的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根据课堂交流反馈情况看,有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是指盐和盐水成正比例。而这道题是说“盐和水”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也有的学生说,盐加水等于盐水,盐和水是和的关系,它们不是积与商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这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盐和盐水成正比例,盐和水也是成正比例的!”于是,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成比例,有的说不成比例,吵吵嚷嚷争论不休。教师沉思了一会儿,说:“…  相似文献   

15.
读《湖南教育》83年6期《正比例关系式的 K能否为总量》一文后,很受启发。我们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如果只注意两种比例概念的区别,而忽视它们的内在联系,便会认为某些题只能用正比例关系解,而另一些题只能用反比例关系解,从而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17.
理解比、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解比例、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和运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能熟练地化聚名数;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相似文献   

18.
王道魁 《数学教学通讯》2009,(11):20-21,61,62
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内容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就其题型来说,既有低档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又有中档的解答题,更有大量的综合题,  相似文献   

19.
在正比例意义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经历“填表——观察—-讨论—归纳”的学习过程,逐步深入地体会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但如果在学习反比例意义时,还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程序的话,学生的思维便会“原地踏步”,课堂就缺乏生机。为此,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我没有再用相同的程序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成反比例的量会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过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获得综合性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基本初等函数的理解. 1.正比例和反比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到正比例或反比例.例如,经常有人说:“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