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魅力贵阳     
明茗 《初中生辅导》2008,(13):46-48
中国古代以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冈"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  相似文献   

2.
姑苏的竹     
<正>古人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竹,是姑苏这座水乡古城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滋养出吴文化雅不废俗的特点。园中栽竹,文人咏竹,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处处与竹“结缘”。论苏州园林之竹,当从沧浪亭开始。沧浪亭自宋代苏舜钦筑园以来便以修竹为盛,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栽竹最早、竹的品种最多的一座。苏舜钦所写的《沧浪亭记》中,既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之言,亦有“澄川翠干,  相似文献   

3.
《诗经·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竹与古代文化结有不解之缘。早在人类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曾高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宋代以来,文人雅士就将竹与梅、兰、菊一起尊称为“四君子”,又与松、梅一起合称“岁寒三友”。人们爱竹,不少精练生动的成语也同竹紧密相联。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可比作“青梅竹马”;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  相似文献   

5.
《诗经&#183;淇奥》关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绿竹”的解释,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为“绿,王刍也。竹,篇竹也。”另一种则是以“绿竹为竹”。是草是竹,时代久远,世事变迁,已不可确考。但从淇川地区的出土文物、朝廷对淇川地区设置的管理竹林的官职,说明了在远古时期,淇川是有竹的。此外,南北朝前,多个史料证明淇川有竹。此后,史料中不再有竹的证明。或许在南北朝前,淇川确实有竹,后因某些原因,竹林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6.
当代校长     
校园细节:主题雕塑群在学校的绿化长廊之间,在绿树掩映之下,矗立着四尊浑厚、遒劲的现代抽象雕塑。这四尊雕塑分别被命名为“烛”“竹”“筑”“助”,分别表现着烛的炽热、竹的勃发、筑的意念、助的紧密的意蕴,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发音“zhu”,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师生团结互助,共同奋发向上。校长顾正卿:这组主题雕塑群是学校命名六十周年校庆之际,由校友捐资建成的。这是校友对母校教师表达敬意与充满期望的一组群雕。静态的雕塑涌动着学生对知识的敬重、对教师的敬爱,表达着教师的敬业和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位于中国辽阔的北方,起伏于崇山峻岭中,穿行于草原与大漠中,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防线。长城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为了防御他国,都在各自的边界上修筑长城。“长城”一词也源于此时,史书曾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相似文献   

8.
成都建置,始于战国中开明九世之时。《蜀王本纪》载录旧闻:“本治广都樊乡,徒居成都。”初无城郭,李昊《创筑羊马城记》谓其“管钥成都,而犹树木栅于西州”是也。古代聚邑,每因木栅土垒以为垣,形制简陋,故蜀都所在,实无城可言。又经三世,为秦所灭,改置郡国,始筑郡城。《蜀王本纪》又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城筑于平蜀之后五年,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叙其制云:“惠王二十七年(元前311)仪与若城成都,周迴十二里,高七丈,而置观楼射阑。”时张仪虽已去蜀,蜀国守张若主其事,因仪倡筑,故推首功。西南习称积木楼居为“干阑”,或日“阁阑”,自六朝以至唐  相似文献   

9.
要想真正明了“不刊之论”这一成语的意思,那就得刨根究底弄明自古代书写用品的名称。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分别叫“简”和“牍”。成语“罄竹难书”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在简牍上写好文字的谓之“篇”。  相似文献   

10.
玩过竹蜻蜓吗?它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发明。竹蜻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竹柄、二是“翅膀”。玩时,用双手掌夹住竹柄,快速一搓,双手一松,竹蜻蜓就飞向了天空,飞行好一会儿后,才会落下来。很神奇吧!今天就教你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易、好玩的竹蜻蜓。  相似文献   

11.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2.
写鉴赏短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自己的看法。竹是古代诗人喜爱的咏诵对象。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竹的形象是迥然不同的。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青竹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恶竹”成了  相似文献   

13.
释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墙”的概念,在深入考证了墙的起源、用料、建制规模、作用、称谓之后,应该定义“墙”是“指房屋、园场、古代国家周围的人筑障壁”。同时还指出各种权威工具书释墙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现代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青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是指东方之神。如位于东海之滨的历史名镇青龙镇。此外有青龙河、青龙塔、青龙港等,都代表着它们的位置在东方。“朱雀”指南方之神。我国众多的旧城南门均以朱雀冠名。如金陵朱雀门、朱雀桥、长安的内街朱雀门等,都是历代著名的古迹胜地。“白虎”是指西方之神。古人因“白虎”含有贬义,所以以其作地名的甚少,常用于禁入之要地之名。如《水浒》中高衙内为霸占林冲之妻,将林冲骗入“白虎节堂”来加罪…  相似文献   

15.
写鉴赏短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自己的看法。竹是古代诗人喜爱的咏诵对象。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竹的形象是迥然不同的。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青竹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恶竹”成了邪恶势力的象征。但宋代苏轼却说:“宁  相似文献   

16.
古人咏木,除“岁寒三友”之松、竹、梅外,便是杨柳了。植柳、赠柳是古代传统习俗;爱柳、咏柳更是文人共有的审美情趣。 杨柳入诗,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古代诗词中。有时用“杨”,有时用“柳”,有时又并用“杨柳”。韦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一个神秘形象。这种神秘感主要起因于古代典籍对她的矛盾记载。 我国古代典籍对西王母的记载可分为两类: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尔雅·释地》) “西王母在流沙之滨。”(《淮南子·地形  相似文献   

18.
玩具介绍:竹螭攥是我国古代一大发明。玩时,双手一搓,然后手一松,竹蜻蜒就会飞上天空。旋转婷羔套儿后,才会落下来。这种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  相似文献   

19.
城 市 建 筑 风 格 是 城 市 的 魂 魄 。 本 文 重 点 讨 论 大 连 作 为 沿 海 城 市 ,其 缘 于 历 史 因 素 而 形 成 的 城 市 建 筑 风 格 , 以 及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城 市 建 筑 风 格 追求 中 的 美 学 意 义 和 人 文 观 念 。“不 求 最 大 , 但 求 最 佳”和 建 筑 风 格“欧 式 化”的 理 念 和 实 践 , 是 大 连 建 筑 风 格 中 最 崇 高 最 优 美 的 主 题  相似文献   

20.
蒋依宝 《湖南教育》2000,(15):50-51
众所周知 ,郑板桥画竹经历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对创作对象的意象积累 ;“胸中之竹”是将积累的意象重新组合、内化于心 ,做到胸有成竹 ;“手中之竹”是画家创造性思维的物化 ,注意形似 ,力求神似。这是画家成功的诀窍。笔者认为 ,小学生要学好几何初步知识 ,也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教师要从中设法引导 ,促成学生从“眼中之竹”过渡到“手中之竹”。一、帮助学生丰富“眼中之竹”学生的“眼中之竹”指的是空间观念 ,它是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及它们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