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国十八世纪末的女作家简·奥斯丁一生只创作了六部小说,在这六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仅仅是摄政王时期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可是,奥斯丁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素材中,却独具慧眼地写进了世间的各种世态人情,并通过描摹这些世态人情,表现了严肃的道德观念.西方不少文评家对奥斯丁极为推重,把她盛誉为“散文的莎士比亚”(Prose Shake-spears),用乔治·莫尔的话来说:“简·奥斯丁将十八世纪的小说改变为一种艺术品,将洗衣盆转变为花瓶.”而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则称“在所有的伟大作家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一瞬间把握住的.”面对西方文评界形形色色的评述,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奥斯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简·奥斯丁经过近两百年来读者的鉴赏和批评家的鉴定,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作家了。恰如西方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所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1]将简·奥斯丁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足见简·奥斯丁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也有论者批评其"题材狭窄",正如奥斯丁本人所承认的,她只擅长于描写"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又说自己的作品是"二寸象牙上的雕刻"。诚然,纵观简·奥斯丁的所有作品,其…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对英国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戏剧创作.那是英国自莎士比亚之后最瑰丽灿烂的一块宝石.<莎乐美>是王尔德用法文写成的一部独幕悲剧.为当时的剧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十四行诗感情奔放 ,语言华美 ,使英国十四行诗体具有了完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作者档案]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 做过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一生共写有 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  相似文献   

6.
试论马、恩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兼谈莎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本·琼生开始,三、四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世界许多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对莎氏作品都作过评论。本文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评介苏联、日本对莎氏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重要的戏剧家,他在多部作品中塑造的时代巨人形象及无韵体诗剧形式对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洛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巨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 ,《哈姆莱特》“是世界上所有悲剧中写得最深刻、最有力、最富于哲理的一部”。(贺祥麟 :《无边无际的海洋》)。而这部剧作的作者则是被本·琼森称之为“时代灵魂”和“戏剧界泰斗之勋”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15 6 4——— 16 16 )是 16、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9.
失复家园     
本文以三部文学巨著 ,威廉·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列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例 ,具体阐述家与家庭的意义。它们选自不同文化、不同时代 ,针对一个共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方式展开 ,尽管这与为父、为母、为儿女之道一样稀松平常 ,但也同样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本文回顾、探究它们各自不同的角度 ,或许可以明白这些著作为什么能与家、家庭一样成为一种永恒。  相似文献   

10.
<正>理查德·亨利·陶尼(Richard.Henry.Tawney),英国经济史学家、社会批评家、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成人教育领域最杰出的代表。1880年11月30日出生于印度东北部港口城市加尔各答(Calcutta)上流阶层家庭,1996年1月16日逝世。陶尼接受的是私立性质的教育。他最早在鲁格比(Rugby)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1.
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部剧本,这些剧本不仅在当时震撼了英国舞台,也在后来震撼了世界。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生当时就预见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三个多世纪过去了,莎士比亚研究仍然经久不衰,且已成为专门的学问——莎学。时至今日,全世界仍有难以计数的莎学专家,惊异於莎翁无与伦比的天才、陶醉於莎剧难以言喻的魅力,纷纷从哲学、心理、伦理、美学,语言等多种角度加以精细入微的分折研究,真可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语)。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616-1654)所创作的最早的一部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其进步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艺术,至今仍倍受大众推崇.本文通过研究剧中富有代表性的语句,探讨了这部作品的语言所反映出的西方文化的典型特色.  相似文献   

13.
雪莱诗选     
背景搜索本书收入了雪莱1800年—1822年的大部分诗作。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出生在英格兰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聪颖,8岁就写了第一首诗《猫》。在伊顿公学读书期间,他深受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的影响。在牛津大学读书不到半年,他就因写作了《论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不久,他因娶了一位平民女子而被父亲逐出家门,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逐客。雪莱具有激进的民主思想,他积极参与爱尔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他1813年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和1818年的《伊斯兰的起义》等作品更是激怒了上流社会,因此,借…  相似文献   

14.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被誉为这一时期英国剧坛上的“巨人”。主要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杰出的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剧作中,分量最重的是《哈姆莱特》;在这些剧作所表现的典型人物中,最有时代概括性的也是哈姆莱特。剧中的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这是一个取材于历史传说的剧本。丹麦人沙克逊·格兰姆克在八世纪初期第一次记录下这个古老的传奇。传奇中叙述年青的王子,佯装疯子,麻痹并杀死了作为他仇敌的叔父,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传奇以王子的顺利成功而结束。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法国作家倍尔弗耳,在他的《悲惨的故事》中转述了这个传奇。以后十年中,伦敦舞台上演了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剧本可能是汤姆斯·吉特写的,现己失传,仅存作家汤姆斯·罗兹在五九六年说的一段讥笑话,“鬼魂在舞台上诉苦地叫着:‘哈姆莱特复仇吧’!正象一个贩卖牡蛎的女商人在叫卖一样。”莎士比亚一六○一年写成了《哈姆莱特》,他一定是利用了这些材料。不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既不是史料的复活,也不是真正的丹麦王子,而是来源于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并且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为什么这样说?根本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把他的时代的先进人物,换上一  相似文献   

16.
威廉·莎士比亚是四百多年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思想深刻、内容广泛、技巧娴熟、语言精美,在世界文学史上,与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歌德被合称为世界四大诗人。他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Ben Jones)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史”、“古剧”本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载于丹麦历史家莎克索·格拉马提卡的《丹麦史》(约十二世纪末),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相传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基特把它编成悲剧《哈姆莱特》,以血腥的个人复仇为主题。在古史传说影响下,莎士比亚根据基特作品改编的同名悲剧也写王子复仇,但他认为复仇行动应出自锄奸除恶的正当目的,必须赋有重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 1月 2 1— 2 3日 ,“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这次国际论坛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当代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及全球化理论的著名学者拉斯·奥斯伯格 (加拿大 )、阿萨尔汉·波诺罗耶夫 (俄罗斯 )、詹姆斯·加尔布雷思 (美国 )、罗兰·罗伯逊 (英国 )、安凯·胡格威特 (英国 )、格雷厄姆·汤姆逊 (英国 )、托尼·麦克格鲁(英国 )、劳威尔·迪特默 (美国 )、栋贞·吉尔斯 (英国 )应邀作主题报告。来自国内外的近 70名专…  相似文献   

19.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原名伊莉莎白·克莱格霍恩·斯蒂文森,十九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马克思对她评价较高,把她和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一起称为“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其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最早正面描写了英国工人的生活和劳资矛盾斗争,在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文学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玛丽·巴顿》并来显示出她创作上的艺术风格,真正表现出她的风格特色的,是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克兰福德》(1851—1853)。  相似文献   

20.
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1887年11月17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牧师家庭。19岁时,蒙哥马利考入桑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次年离开学校,加入英国在印度的驻军行列,任上尉排长,由此开始了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