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2.
三、定语、状语、中心语定语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状语是用在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或动词、动词性短语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中心语是被定语、状语所修饰、限制或被补语所补充说明的成分.如: ①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 ②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例①中的名词“海洋”、“摇篮”作中心语;“辽阔”、“生命”作定语。例②中的名词性短语“海洋动物”、“海洋牧草”作中心语;“几百亿吨  相似文献   

3.
“的”、“地”、“得”都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都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起连接作用,比较容易区别。但“的”和“得”则容易相混。“得”是补语的标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4.
"V得C"格式在一定条件下会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可能补语,也可以理解为情态补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V得C"格式都有两种语义,它产生歧义是有条件的,一般和"V得C"格式的动词和补语的语义特征有关。首先,歧义格式"V得C"和它的动词有关,充当中心语的动词必须是自主动词。其次,"V得C"格式的补语对它形成歧义与否也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其一,其补语必须是形容词,而不能是动词或短语;其二,作补语的形容词必须符合说话人愿望。其三,补语形容词必须是性质形容词,而不能是状态形容词。其四,补语的形容词必须是非述人形容词,而不能是述人形容词。  相似文献   

5.
《文山学院学报》2016,(1):62-68
岩帅佤语述补结构分为VC式和V得C式两种语法形式(V表示述语谓词,C表示补语)。岩帅佤语V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或可以作谓语的形容词来充当述语,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象声词以及数量短语。V得C式述补结构中一般由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主谓结构来充当补语,另外岩帅佤语存在"复动V得句"形式。VC形式,V与C结合得比较紧密,C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 ;V得C形式中,V与C之间要靠t?m(得)或ti?(地)来连接,C不是V的预期的、恒久的、客观的结果。所以,V得C的语法距离大于VC的语法距离。  相似文献   

6.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句子镶嵌着“得”字,看上去一样,但“得”的语法功能不同。有的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则与前面的词素构成一个动词在句子中发挥作用。区分这两类“得”很重要,它关系到对“得”后边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如果“得”被认作词素,它后边就是宾语,如果“得”是结构助词,它后边的词或词组就肯定为补语。  相似文献   

8.
补语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后面的非名词性成分,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构成补充关系,可以归纳为:动形 〈非名词性成分〉。表示时间量的数量短语例外。因为表示时间量的数量短语既可以作宾语,如:学习时间过去了三年。也可以作补语,如:学习小组成立了〈三年〉。根据补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补语可以分为:1、结果补语:他喝〈醉〉了酒。2、程度补语: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3、趋向补语:他站〈起来〉回答问题。4、状态补语:夏天的雨来得〈猛〉,去得〈快〉。5、数量补语:这本书他看了〈三遍〉。6、时间补语:这事发生〈在197…  相似文献   

9.
动补结构,即动词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的词类。其产生和发展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汉语表达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考察《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的动补结构,主要对其中的结果补语、“得”字补语、趋向补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量状语”是指数词“一”加量词的“一量结构”,用来限制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指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一般认为数量结构对中心语是从数量方面加以限制,这仅仅是从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论的。不同形式的数量状语,它在限定中心语时还表现出细微的语法意义。现分作谓语是动词的和谓语是形容词的两个问题来谈。一、动词谓语前边的一量状语  相似文献   

11.
“V/A不X”结构是指谓词后跟否定性补充成分的“述不补”短语结构。如“看不见”、“说不下去”、“管不了”、“拿不得”等。这里我们不讨论“V/A不X”短语结构本身的结构情况,而只是从意义上来谈位于此结构中“不”字的否定对象。 “不”字作为否定副词,具有否定作用,一般也只是否定它后面的中心语或修饰语成分。但是,此结构中的“不”字其否定的对象不仅仅是“V/A不X”中的X项,它可以否定它前面的“V/A”项,还可以否定能加入“不”字的“V/AX”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否定“V/A不X”结构的补语或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里,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叫谓词性主语句。谓词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在作主语时语法功能相同,可以合起来看成是与名词主语相对立的另一类主语——谓词主语。谓词性词组主要包括动宾词组、补充词组、以“状语+中心语”构成的偏正词组和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等。下面是各种类型的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从语法角度来讲,含有“得”字的句子,“得”后面的句子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补充说明谓语的,是句子的补语。如:“他高兴得心都跳出来了。”“得”字后面的主谓短语是补充说明形容词谓语“高兴”的。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含有“得”字的句子,“得”后面的成分就是补语,其实不然。现从几组“得”  相似文献   

14.
<正>一、"把"字句的结构特征崔希亮先生(1995)把"把"字句的结构描写为:A把B—VP,并说明其中的VP典型形式是VR或包含VR的谓词性结构;其他形式的VP是动词的重叠或者在动词前面加"—"。V必须能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或动量补语,或重叠,或与介词共现,这些动词表示活动、动  相似文献   

15.
这个没有归属、没有名称的短语,就是“形容词 补语”的语言现象。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语法·动补短语”一节,在说明动补短语的特点之后,接着这样表述:“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 教材这种“相类似”“还有”之类的表述,表示“形容词 补语”是与动补短语并存的另一种短语类型。但教材又把它放在动补短语一节中,大有将它做为动补短语附类之嫌。这样,不仅前后矛盾,而且由于“形容词 补语”没有名称,没  相似文献   

16.
形补词组是海南村语中很有特色的词组 ,它由中心语形容词和补充成分构成 ,其组合规则是中心语形容词在补充成分名词或其他词组之前 ,呈现的语法意义是补充关系而不是修饰关系。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语言材料 ,着重分析了“形十名”这一类型的形补词组 ,同时将之与以名词为中心语 ,形容词作修饰成分的修饰词组进行比较 ,两者虽然成分相同 ,但其表述的语法意义不同 ,在句中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除了表程度的“很”和“极”在句法结构上可以充当谓词(动词、形容词)的补语之外,其主要句法功能是用在谓词性词语前边作状语。根据传统的句法结构的线性分析,对于用在谓词性词语前边的状语,包括副词状语,一般都注意到它与后边的谓词或整个谓词短语的语义上的联系,认为它是修饰谓词或谓词短语的。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第574页上的“状语”词条中指出:状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接着介绍了几种权威性的汉语语法著作对状语的定义。这些定义,都注意到状语对它后边的谓词性词语的修饰作用。但是,在各种具体的句子之中,状语,特别是副词  相似文献   

18.
当“的、地、得”三个字都作结构助词,都读轻声de时,很多中学生朋友不太会区分和使用,总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其实把这三个字区分开了,使用起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区分使用呢?方法有五种:一、彻底弄清三种句子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是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这三种句子成分弄清了,“的、地、得”的区分使用也就容易多了。一般规律是:“的”字用在定语后…  相似文献   

19.
漫谈状语与补语的一致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状语和补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个句子成分,前者出现在谓语的前面,后者出现在谓语的后面。笔者翻阅了十几本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著作,对于状语和补语一般都是说:状语对谓语起描写、限制作用,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也许是由于状语和定语都出现在被修饰者的前面,所以它们定义的实质性内容都是一样的:描写或限制中心语;也许是由于状语和补语分别出现在谓语的前面和后面,一前一后,从位置上可以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古汉语语法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用作状语”作了如下概述: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共三句话,首句解说状语的一般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次句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尾句则转而说明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