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传统民间叙事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作家之一,在人物塑造艺术方面,他的小说表现出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所特有的文学趣味和艺术手法的密切联系。本文从通过事件表现人物、通过行为刻画人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彰显老舍小说艺术创作的传统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高明  高见 《现代语文》2006,(5):49-51
“三言”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瑰宝,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作为编,冯梦龙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他以生动、真实的笔触反映广大女性的生活和心态,赞美女性反封建反压迫精神的同时,在女性心理上,倾注了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关注。可以说,女性心理在“三言”中得到了细腻生动地刻画,而这一学表现,自然与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冯氏情学思想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实践,是创作思想与作品表现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对茅盾小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创作前的准备过程——对现实生活观照与把握的视角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上,也表现在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思路上。更具体表现在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上。正是这种影响,使茅盾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风姿别具。  相似文献   

4.
家族小说的当代转型——梁斌的《红旗谱》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红旗谱》一向被视为反映农民革命的史诗作品,但如果我们从其表现阶级斗争与家族仇恨的双重主题、对父子冲突与父子相继多层家庭关系的描写、对现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刻画方面来看,它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的传统,成为“十七年时期”家族叙事的典型,这既符合小说创作的客观实际,也是其成为当代小说经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先生一生所写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的深刻性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尤其是表现妇女主题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的妇女形象,多角度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的深重压迫,特别是思想和精神上受到的毒害,集中反映了“五四”人性解放的思想,而又把对妇女命运的思考与中国社会解放的思考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喊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鲁迅先生这方面的作品,也是对近年来思想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  相似文献   

6.
论澳门小说的文化属性——兼论澳门文学形象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澳门特殊的历史化背景,澳门的小说创作显得有些“贫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澳门学形象的建立。而由于化上的内在一致性,澳门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创作观念上,澳门小说强调学的教化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与中国传统学一脉相连。小说所表现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浓郁的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的早期作品典型反映了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也由此展现了其中的种种症候。以张恨水早期的“爱情三部曲”为例,作者逐步转变传统章回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三部曲叙事重心由个人到家族再扩大到总体性的社会结构图景,主题由个人命运的悲叹到反映社会上层的腐败,再到表达市民阶层朴素的政治正义观,均显现了作者社会视野的逐渐扩张、观念的不断更新与革新旧文学的持续努力;时代转变带来的观念转化使得作品从“守旧”的旧文体逐渐向“革新”后的新文类演进。但既有的保守心态又使得这些作品无法深究矛盾的社会成因,而仍陷于半传统的小说形态。这表明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叙事内容的现代(性)无法割裂和分离,也对新旧文学的转化和“雅俗之辨”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比较CSRI-50、BSRI以及CSRI三个性别角色量表中的词汇,发现男性化词汇体现出中西方在男性特质要求上的共性,而BSRI的男性化量表包含的体现强烈个人主义特质的词汇,中国的两个量表却没有,这反映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男性性别角色观的差异;女性化词汇方面,三个量表均反映出大学生对女性特质的观点趋于一致与传统.但与 BSRI 比较,“勤俭心细”维度体现出东方文化对女性的不同期待;与10年前的CSRI相比,CSRI-50缺少了“守本分的”“安分的”“娴淑的”等特质,体现了社会进步对女性束缚的减少.而CSRI-50的中性化量表增加了“谦虚、孝顺”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另外,BSRI和CSRI中某些男性化和女性化词汇被归为中性化.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性别角色仍趋于认同;另一方面,两性性别角色界限淡化,性别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的影响,不仅及于现代学,而且及于当代学,具体体现在“国民性改造”主题在当代学中的延伸、鲁迅乡土学对当代乡土学的影响、鲁迅描述人生时独特的平民视角对当代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三毛离世后,久久不能散去的便是众多文人对其作品内容真实性的质疑。研究三毛文学的不乏其人,在对她文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她的生活中去。在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上,磨砺练就了她那独特的行文风格。她用“私小说”的文体,娓娓道出她的人生坎坷;用“游与艺”的写作态度,细细地展现她的人生履历。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文坛,三毛其人其文的真实性确实有待大家的验证。在本文中,将用客观的态度来阐述三毛的行文。将作家、文本与其真实生活相联系,更全面地理解三毛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海南文学(1949-1979)创作、作品出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南文学(1949-1979)总体上具有"以琼岛革命史和建设史为主体的文学叙事"特征。文章试图从滥觞(海南当代文学最早的"三个一")、特质(琼岛革命和建设史为主体的叙述)、期刊(飘摇中的摇篮与旗帜)、规训("感时忧世"作的缘悭命蹇)四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勾勒,考察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对海南于文学创作、作品出版以及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革”期间.少量美国文学新作以“内部发行”的方式被介绍到中国。当时译介这些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在目的语社会中塑造出当代美国社会的形象。这种文学翻译既是文学行为,也是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5.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导致后人误将“境界”等同于“意境”。本文试从“意境”与“境界”的关联与区别,以及对王国维文艺美学观和《人间词话》的综合把握与观照,探究“境界”说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且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18.
苏联当代文学探索人类的精神道德问题,是20世纪下半期世界文坛凸显的文学现象。作家们“杞人忧天”,自觉担负起坚守人类精神家园之重任,以审视的目光投向人性的缺陷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进行庄严的道德“审判”,展现了求索的“心路历程”的艰辛,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和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