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论语》半月刊在林语堂等人的努力下大力提倡幽默文化。其将中西幽默文化融于一体,试图构建本土化的幽默文化。这一方面是在政治高压环境中寻求表达批判性政见的安全渠道,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创造宣泄人生苦闷的娱乐场域。《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了热烈的追捧,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正反映出传统文人在国难深重、革命盛行的时代,向现代文人转变的尴尬和阵痛。该刊提倡幽默文化,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文化的曲折进展。  相似文献   

2.
《论语》半月刊的常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半月刊是论语派的主要阵地,在20世纪30年代备受瞩目。其办刊规律主要表现在“常”与“变”两个方面。“常”是指它有着自身一以贯之的精神;“变”是指在不同的编辑手中,它又有着不同的精神。办刊者提倡中间道路,提倡幽默,但随着编辑和时代的变化,《论语》半月刊有时消极,有时积极。正是由于这些“常”与“变”使得《论语》半月刊风行一时。  相似文献   

3.
论语派杂志的共通性是在自我定位和他者刺激之下才得以完整形成的,也是一次文学、政治与都市文化中商业出版的共谋。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中,论语派反复对小品文进行言说,又因为左翼文学团体与官方的在场,论语派杂志才从一个以自说自话为目的和有着经济考量的刊物,转变成了以性灵幽默文学观为根基并指向功利主义文学工具论的阵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出版的繁荣,论语派杂志利用一系列的编辑、发行策略形成庞大的认同群体,维持其共通体的运行。独立的经济能力使论语派杂志得以自主运营,然而,消费文化也使其产生了媚俗倾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政治介入与行动取向,学术界多以学术与政治分流的现代视野考察之,每每扼腕于知识分子陷入政治太深,不能潜心于学术文化研究;特定历史主体,如梁启超、胡适等,亦曾多方检讨政治对个人乃至整个时代文化建设路向的干扰。然而,这种让知识人全然退出政治场域回到知识世界的祈向,多少带有意念建构的色彩。理性的态度或许应是明了知识阶层自身的特性,尊重其政治生活的可能,警惕其政治生活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张勇 《文学教育(上)》2014,(21):110-111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师生创办的《国风》半月刊内容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想上延续了《学衡》杂志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张扬,也是中央大学师生对学校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展望的阵地。其在校史研究及民国南京思想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主要论述了《论语》半月刊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内容风格以及林语堂和它的关系,并探索了林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这份刊物的原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30年代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流派简介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亲切随意,独抒性灵,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幽默的智慧以及闲适的格调和自然的生活情趣,融合成  相似文献   

8.
评“论语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二年九月,林语堂等人创办《论语》半月刊,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五年,他们又相继办起了《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围绕着这几个刊物的一批文人,在政治态度和艺术观点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习称“论语派”。虽然“论语派”有的刊物延续到抗战以后,但他们主要活动时间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后几年。这一段时间“论语派”很活跃,在他们刊物上撰文的名家很多,左中右都有,刊物销行数万份,影响很大。四十年来,对于“论语派”的评价分歧很大。当时对“论语派”意见就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对治世的影响。《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仍然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论语》中丰富的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有政治的、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生活、评判人物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分析了《论语》在汉代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一生渴望参与国家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但在《论语》中却记载着不少孔子流露出归隐情绪的话语。在仔细研读《论语》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隐"与"见"的思想以及"隐"的原因,探讨了孔子的隐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揭示了孔子"隐"与"见"两种矛盾思想的统一以及孔子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文化精神和道德核心。系统梳理《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雷红霞 《考试周刊》2013,(58):22-24
君子是《论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孔子及后世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论语》从知识才能、道德品质、社会政治、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君子的价值做了多角度的充分阐释。君子不仅对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理想和独立人格产生了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25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收集的"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的语录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其中亦包含了孔子择偶应重德的思想。《论语》中有关孔子婚姻观的内容并不多,但通过整理《论语》中孔子为侄女和女儿择婿的相关章节,能够探讨孔子的择偶标准及其历史影响,以及相较于当代年轻人的择偶标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6月,《扬州晚报》曾经刊登一篇《民国教育杂志中的省立扬州实小》,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的扬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作者是从偶藏到的一批民国时期的《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中发现"扬州实小有一个名师团",文章列举了扬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有个教师们的学术团体"初等教育研究社",这个团体里出了一大批名师:刘百川、吴增芥、朱智贤、阴景曙、朱佐庭、杨骏如等。他们  相似文献   

18.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19.
孟扬  邵曼 《中国教师》2014,(3):13-17
<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如潺潺细流般流进人们的心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随着岁月的流逝,《论语》、《大学》、《老子》等一批批经典名著的价值逐渐得到彰显,它们是广大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学习、诵读、推广与传承的经典,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寄托与期望。2013年12月21日至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华诵"经典诵读协会主办、北京经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论语》实在堪称后人学习的典范。在中国,举凡要写政治、文化、思想、哲学史,不能没有《论语》,若是写文学史,《论语》也是会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