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这是鞠玉翠教授在《课堂中的学生行为研究》的报告中向我们推荐的一首诗。读完这首诗,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虽然这首诗不是描写教师的。其实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出于一种本能的责任,都会把"歪曲的小树苗扶正"。但是我们的教育行为并不都是合理的,也许我们自认为的育人,其实是在"毁人",只不过我们大多数真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过"!  相似文献   

2.
《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全诗围绕着"愁"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通过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愁绪。这首诗使张继名垂青史,寒山寺也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可见这首诗具有的深远影响。但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4.
徐艳 《语文天地》2012,(11):50-51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人尽皆知。黛玉首先给香菱讲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接着指导香菱在阅读中积累揣摩,指定阅读教材——《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诗一百首,老杜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青莲七言绝句一二百首  相似文献   

5.
一、研读教材要"厚实"研读教材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奏曲,这首曲子如果弹不好,一定会呈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之境。要使学生"昭昭",教师自己必须先"昭昭"。要使自己"昭昭",课前研读教材这门功课必须做足、做细、做好、做得厚实。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此时,教师如诗的语言在教室里深情流淌:"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腔离愁化成了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春水荡荡,满腹别绪凝成了这首诗——"学生再次齐读古诗";一路平安,朋友保重,来日再续,千言万语聚成了这首诗——"学生又齐刷刷地朗读古诗。听课教师纷纷低声赞叹":教  相似文献   

7.
本文中,笔者且将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这个环节的提问称为"首问"。揭示课题后,教师都想藉此设计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展开阅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做到这点,又是那么的不容易。一、首问常见现象例举其一,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其二,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其三,你想知道什么呢?还有,就课题进行设问的现象也时时存在着。更有甚者:大家读读题目,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猜猜作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学生猜中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国内首个以"助力青少年个性成长"为目标的民间奖学金——"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试点城市颁奖典礼在贵阳市第一中学举行。该奖学金以"个性"作为重要评选指标,打破惟考试成绩选拔"好学生"的标准,有人称之为"最有意思的奖学金"。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的古诗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巧妙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借助画面、多媒体将古诗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意,更深刻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侧重于一首一首的"逐首教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小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头疼,觉得没有话可写,可是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的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而且课外背诵过唐诗三百首,读过许多优秀作文集,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究其原因主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1.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闪闪准备行……"这首歌谣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不少同学读幼儿园时就会唱了吧.可是,细想一下,平时你做到了吗?  相似文献   

12.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  相似文献   

13.
信息     
《教师博览》2011,(6):32-32
全国首个大学生"诚信档案"公共平台建立我国首个大中专生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15日在京成立,目前已有50家院校申请建立"诚信档案",学生人数突破10万人。大中专生诚信档案是与诚信主体一一对应的,能持  相似文献   

14.
正孩子们创作的第三首诗,主题是"童年",这首诗意义重大,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我们班级儿童诗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或许是这首诗的主题更加贴近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吧,每一首诗都极具个性化,所以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我眼中的精品。信手采撷几句——  相似文献   

15.
教育过程是一个发现、赏识、激励、矫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精彩的赞美,可以做我十天的口粮。"马克.吐温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普通人的共同心声。当蹒跚学步的幼儿跌倒后,母亲投以疼爱的目光,用温柔的语调夸奖他勇敢时,他就会勇敢地爬起来;当孩子会背一首古诗,父母鼓掌时,他还想要多背几首;当下属受到老板的赏识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逝去久远的事件,这就注定了它与时代的脱节,而当今的中学生又都是"90后",那些"尘封的记忆"与他们太遥远,当时的观念、思维、做法他们没有感觉,就连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走进新时代》都不能使其为之震撼、激动。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历史更近距离地走进学生。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首首闪耀着情感、智慧和审美情趣的古典诗词,对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美人之花,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但是,由于古典诗词创作年代久远,  相似文献   

18.
胡福如 《考试周刊》2008,(52):36-36
一、追思阅读渊源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语,我们常常以这句话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大量地背诵经典文章,希冀在熟读中背诵,在背诵中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功效。熟读唐诗三百首,能否会作诗不得而知,但肯定会"吟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熟读"与"吟诗"二者是否等效?通  相似文献   

19.
有一首古诗写道:"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有一首古诗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古往今来,父母和师长都是这样教导青少年要抓住美好时光努力  相似文献   

20.
张彦娟  李永革 《河北教育》2007,(10):F0002-F0002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张籍的<秋思>,是记者到涉县第三中学采访时在教学楼走廊里看到的.每天,这里都会出现一首由负责老师用粉笔手写的新诗,几年来,这个"一日一诗"栏已成了校园风景的一部分,带着书香汇入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