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2.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3.
“牢骚”者,“委屈、不满的情绪”也。俗话说“不平则鸣”,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一些委屈的事情,发发牢骚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郁于心则伤身,释于口可舒怀”。为了身心健康,该说的话还得说,该做的事也得做。况且现在言论相对自由了,不像“文革”时期那样会“因言获罪”。但任何时候说话都应该实事求是,即使发牢骚也要讲原则。  相似文献   

4.
翻阅古典诗集,迎面宕开的,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情感的海洋。“诗言志”,一代代诗人,在诗的王国里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写自己的情怀。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带有怨怒的倾向。诗人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却往往在现实的厚障壁前撞得头破血流,因此,他们“有怨而发,不平则鸣”,愁绪,就成了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流。  相似文献   

5.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调张籍》一诗以轻松委婉的形式盛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调侃的大前提下,明确打出了“李杜并重”的大旗;从实践和理论上阐发了“骋思趋奇”的主张;曲折表达了“不平则鸣”的思想,充分展示了一代文坛盟主的艺术才力、论辩风度和人生感遇。  相似文献   

7.
裴靖  李悦 《音乐世界》2010,(6):30-31
冬季日剧已经渐入尾声.这部由樱井翔和堀北真希主演的《不平则鸣2》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关于“法律”的题材两人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这部剧.两人也有一些话要说。  相似文献   

8.
韩愈“不平则鸣”的提出,除了与其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诗学的影响,更与“发愤”说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任性率真以发怨怒之思的庄学精神密切相关,但“不平则鸣”有其更完善、更系统的新发展。它有其自身丰富的内涵。“不平则呜”与“文以载道”并不矛盾、并不对立,其精神实质是是一致的。“不平则鸣”说为诗人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忠于生活敢于作不平之鸣的现实主义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韩孟诗派创作特色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是中唐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他们以“不平则鸣”为创作思想 ,创作出一大批风格迥异的诗篇。之所以产生这种诗风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的。而中唐时期诗人创作心理转变 ,韩孟等人仕途的曲折经历及其童年成长的生活体验等方面 ,是韩孟诗派形成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说,写作应该是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展示和表达。韩愈在论及写作时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主张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其实写作,特别是艺术类文章(诗歌和散文)的写作,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2.
"使用论"关系到对意义的理解,对意义的理解关系到语言的各个分相研究。本文从"语义分割"和"使用论"两个角度解释汉语"吃"的意义,并以对"吃"的意义解释为例,讨论"词的意义即其使用条件"这一语言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思想与佛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突出表现在其诗中“空”字出现频率颇高。文章以王维的“空”字诗为例,结合“空”在佛禅思想中的内涵,综合分析王维诗中佛禅思想的成因及王维诗禅交融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旁"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西周时期"广博"义是其常用义,春秋战国时期"侧旁"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其常用义,汉代以后"广博"义逐渐萎缩,直至失去活力,仅存于古语词中,与此同时,由"侧旁"义引申出来的"其他"义出现,并一直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6.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7.
在对汉语新诗的研究中,不能否认与忽视的一点是,百年来的汉语新涛诗路的发展态势是多元立体而非线性的。在此中,一种由离散主体所创作的诗歌——姑且以“天涯”离散诗歌为名,因跨越地理、历史、文化而获得了异质化的意义呈现。洛夫诗歌作为这种“天涯”离散诗歌的典型经典,充分体现了“天涯”美学从自我否定、另寻天涯、多方返照的哲学意义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则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20.
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与当地资本市场和"大金融"的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中应该高度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通过与行业融合的实践教学来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因地制宜地面向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部门培养"大金融"的客户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