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习语是传承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的媒介,英语和汉语的习语的形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了解的话,很容易造成表意上的混乱,并且也由于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很多英汉的习语不可译,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可译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论述,旨在能够对英汉习语翻译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于是在英汉习语互译中产生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语言的意念功能决定了习语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习语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使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英汉习语,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58):91-92
习语中有很多动物习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容易造成误译。本文通过分析习语的文化因素,提出英语习语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习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语言中的瑰宝。习语体现其民族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无不给其民族语言留下深刻独特的烙印。本文试图利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进一步探究在这种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及翻译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可向可译性转换,但应注意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练长城 《考试周刊》2009,(28):50-51
习语在语言的交流中运用比较广泛,其寓意深刻,赋予哲理。表现力极强。大多数习语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习语在他语言中找不到等值的表达,出现了不可译现象。本文从英语习语文化背景即习语形成的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地名、风俗习惯、神话寓言、体育运动等不同文化背景来探讨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汉语习语英译处理的文化差异,并以实例说明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貌合神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苏天兰 《海外英语》2012,(6):149-150
"习语",又被称作"惯用语",是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播从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表达,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文化宝藏,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语言受社会、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因素制约而各具特色,习语亦是如此。反之,习语同时也承载和传达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自然也体现在了习语上。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绝不能只做到浅层的语码转换,而要本着探究精神,深入了解其来源和文化内涵、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又不失原文的底蕴。"straw"这一词看似简单,在英语习语中却是被广泛使用,而对英语习语"the last straw"普遍误译的现象引起了作者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的兴趣。因此该文决定以关于"straw"的一些习语为例,浅显地探讨一下英语习语的汉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语言表层功能和文化差异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并把不可译性区分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与美学功能引起了绝对不可译性,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乃是相对不可译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使英汉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存在不可译现象。本文分析英汉诗中的不可译因素,提出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而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英汉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然而由于地理、历史、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习语的翻译会有很大的差异。文章从地域文化差异、精神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了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并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Both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enjoy prolonged history and abound with idioms,which are the linguistic and intellectual essence of their people.Bu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y,history,religion,custom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serve as carriers of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As a result,cultural barriers often pose quite a difficulty for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herefore,as we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idioms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the problems of how to retain the original image,style,flavor,characteristics,and how to overcome th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stitute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some reasons and strategies of non equivalence of idioms in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2.
英汉习语具有它们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英汉习语之异同,讨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并详细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差异。作为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英汉习语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英汉习语又有一些相似性。将英汉习语作对比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异同,达到人们对习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加深文化理解,加强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更富于特定的文化内涵。中英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文章试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喻体取向、价值趋向等几个方面探讨英汉习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而固定的特殊成分,是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典故、格言和歇后语,等等。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的语言成分更具备典型性、代表性。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解读宗教文化与习语的关系,剖析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揭示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从而增进英语学习者对英汉习语的理解、掌握和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习语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习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动物习语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文章阐述了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英汉成语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有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郭陶 《海外英语》2012,(15):165-167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紧密相连。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承载着无数超乎语言之外的文化信息。中英文化的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表达上有很大差异。英汉习语各自所承载的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给习语翻译制造了许多困难,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译者应该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点,深刻理解英汉习语文化内涵的差异,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陈文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85-86
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着眼,对中英文中有关颜色的习语的翻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用相同的颜色表达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2)用不同的或者不带颜色字眼的表达把中文习语翻译成英文。(3)用不同的或者不带颜色字眼的表达把英文习语翻译成中文。文章通过以上的研究,证明了只有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有效的翻译颜色习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