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梁实秋引起的文学论争至少有三次,它们分别是:1922年梁实秋与一些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论争、20年代末梁实秋作为新月社理论家与左翼文艺阵营的论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梁实秋文学观点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流变的轨迹:从20年代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到20年代末固守"人生的艺术",再到抗战时代退求"与抗战无关"。旗号尽管大有改变,但主张艺术"至上"的实质却始终如一。"艺术至上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命运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其幽默艺术。这种幽默艺术,在其"幽默即真实"理念的指导下,体现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带刺的幽默和20世纪50年代柔性的幽默,且与其语言的幽默密切相关。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艺术先辈对油画的学习经过了长期曲折的过程,为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形成了艺术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主义"和"乡土现实主义"油画的崛起,使得中国写实油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逐渐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的田汉是一个充满感伤情怀和浪漫情调的戏剧诗人。这一时期,他的戏剧辉映着"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光芒,显示着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人生的反思,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折射着剧作家对真艺术真感情的追求,充满着浓郁诗情具有独特艺术审美个性,本文从唯美主义特征、诗化的风格、"灵"与"肉"的冲突等方面论述田汉1920年代戏剧艺术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发轫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和"艺术家"概念开始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paragone)既见证又极大促进了这一重要发展."比较论",即关于绘画与诗歌以及绘画与雕塑之相似性和相异性的热烈探讨,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热情和关注.因此,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比较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及其对当时艺术实践以及视觉艺术和艺术家地位的影响,可以揭示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53-157
"四要素"文论批评模型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传统"为主要讨论对象,同时也成为分析各种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主要趋向。然而,所有的批评家、理论流派不可能对这四种要素同等重视。艺术从自律、他律走向通律性的过程,也是艺术批评不断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的过程。随着艺术边界的不断拓展,艺术的概念、定义、对象、场域、社会动力,甚至艺术终结与否都成了艺术批评所关注的对象,即艺术批评从"艺术学"的概念走向了"社会学"的概念。艺术批评的范围随着艺术边界逐渐扩展,研究对象也愈渐复杂,由艺术家、作品、观众、宇宙所形成的艺术批评模式进入社会性的、多层次的、多向关系的艺术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将"人学"的学理化进程纳入到他长期关注并为之努力的一个问题域,即如何解决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状态,如何安置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位置。从朱光潜的思想路径来看,从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到新时期,朱光潜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经历了从关注"主观"到关注"主体",从强调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到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作为实践的生产劳动,即艺术生产这样一个过程。"美学大讨论"时期,朱光潜虽然标举"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是这在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二元对立的理论前提下是不能成立的,在自然与社会对立的预设下是不能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困境下,朱光潜将目光转向了"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文学史上出现的"真实艺术协会"作为世界荒诞派文学艺术的萌芽,提出了用新的艺术手段重新建立世界的任务。"真实艺术协会"成立之初,即在纲领中明确提出了文学表现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该艺术派别的代表丹尼尔·哈尔姆斯在创作实践中弱化故事情节,描述荒诞的现实,扭曲变形词语的语法规范,运用讽刺手法和制造梦境等,践行了用"艺术的逻辑"来展现"荒诞的真实"这一文学纲领。  相似文献   

9.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其展现的"黑人艺术"举世瞩目。这个黑人文学家辈出的年代,不仅把黑人小说与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后来美国黑人戏剧的崛起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与此同时,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也为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主题与思考,为后期黑人女性戏剧的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或是现代主义,在学术史上,其渊源有别;但是,它们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上的思潮,从西方引进中国,真正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或技巧,大约是在20世纪初,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而在二三十年代则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在进行二十世纪后,基本分为五个时期,即五四时期,30至40年代时期,50至70年代时期,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以及90年代时期。本文从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手法,审美趋向,探讨女性文学的审美流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日益盛行。其实早在20年代末,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开始创作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就有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作品在艺术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浓重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互文性手法的运用"和"多声部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对古今维吾尔语的历史分期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文章认为,古今维吾尔语历史应分为三个时期:一、回鹘语时期,即8-15世纪。其中,突厥文文献语言期为8-9世纪,回鹘文文献语言期为9-15世纪;二、喀喇汗王朝突厥语和察合台语时期,即10-20世纪初。其中,喀喇汗王朝突厥文文献语言期为10-13世纪,察合台文文献语言期为14-20世纪初;三、现代维吾尔语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同时,文章还就古代维吾尔语元音i与觙"合二为一"的时期问题,元音a、覿弱化为e、i在文字上如实反映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后中国历史学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整合研究大问题的时期、八九十年代分散研究小专题的时期及近年来的再整合研究。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时代特殊的背景与需求,学界研究的侧重点、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各有不同。以中国古代史的"五朵金花"研究为例,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成就与不足。在批判前行中审视当今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新方法,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的用例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典型而形象生动。"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想夸夸其谈;相反,学识丰富倒使人在判断某些新事物时,变得非常优柔寡断。"(下文没有特别说明,引号中内容都是引自课文)伽利略用这一"似乎发现"来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发生艺术研究转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形态呈现一种交织纷繁的状态。当代人类学艺术研究已不存在一种统一叙事话语,而呈现出一种敞开柔性取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呈现一种敞开柔性组态趋势,即呈现"过程·历史·结构"交汇的平衡观,言说"意义·想象·能动性",追寻第三范畴"意义"。在此,"物的社会生命史"体现为其典型思潮范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文学史上出现的"真实艺术协会"作为世界荒诞派文学艺术的萌芽,提出了用新的艺术手段重新建立世界的任务。"真实艺术协会"成立之初,即在纲领中明确提出了文学表现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该艺术派别的代表丹尼尔·哈尔姆斯在创作实践中弱化故事情节,描述荒诞的现实,扭曲变形词语的语法规范,运用讽刺手法和制造梦境等,践行了用"艺术的逻辑"来展现"荒诞的真实"这一文学纲领。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已经开始起步,并处于上升时期,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显示,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艺术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研究者自身的"学科意识"上,而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艺术教育"区别于"艺术教育"的关键之处即在于"公共"上。目前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分支学科的研究现状,也充分说明了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分支学科意识之强,而"公共"意识亟待深化。本文认为,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这一现状,与研究者的思维定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